二十年工作总结范文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十年工作总结范文3篇【导读】这篇文档“二十年工作总结范文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二十年工作总结1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应县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年工作总结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市东端。全县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56.1万亩,其中农耕地116.3万亩,基本农田85万亩。全县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县境内无煤,矿藏资源贫乏,在整个山西北部缺水的情况下,应县是相对的富水区,境内有4条河流,5大峪口,3座水库,76条古河道分布全县,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应县成为山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90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正式被国家立项。20年来,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累累硕果,已成为全县投资农业的主渠道、农田水利和农田林网建设的主战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交口称誉,盛赞农业综合开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一)开发背景计划经济时代,应县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过灿烂的农耕文明,号称“雁北粮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然而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恶化,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农民吃饭全靠老天帮忙,全县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就这样,一直到1990年应县抓住了国家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后,全县农业生产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二)发展历程20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3年。这一阶段从组织领导上,县里在开发初期就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并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使其成为专门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政府独立职能机构,实现了有阵地、有编制、有经费。我县因中低产田多,开发潜力大,再加上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健全,从而为争取国家开发项目和资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开发内容上,由于刚刚开始搞开发,2实行的是哪里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项目去哪里补救,工程比较分散,虽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是呈现出耕作形不成规模,开发链条短,农业开发项目区建设的整体标准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增长缓慢。第二阶段,1994-1998年。这一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集中到中低产田改造上,同时围绕主导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增加了“种养加”专项贷款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由于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狠抓标准质量,项目建设从外在形象到实质内容都达到了高水平,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高标准示范项目区,县政府多次在项目区召开农业、林业、水利和农业开发现场会。在省和国家组织的多次检查验收中均取得较好成绩。第三阶段,1999年~2005年。这一时期,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由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特别是提出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布实施、连片开发”的开发思路。通过实施连片开发,迅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协调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变单一的土地开发为广度、高度、深度并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县连年被省开发办列为一类投资重点县,加大了投资力度。按照中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我县农业综合开3发在坚持基本任务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完善政策,改革创新机制,更加注重支持粮食主产区,更加注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07年,县政府专门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要以2007年下马峪项目为起点,继续连片扩展,规模治理,上档升级。按照这个要求,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2007至2009三年,先后在下马峪、杏寨两乡连片治理土地面积达到4.49万亩,总投资达到2821万元,使我县土地治理集中连片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越上新的台阶。2005年以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和项目建设的整体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被朔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当年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连年被朔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优质项目工程”嘉奖,并多次受到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表彰奖励。2005年以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新华月报、人民文摘、百年潮杂志、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山西日报、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网、发展导报、朔州日报、应县报、塔乡儿女等报刊、杂志和网站多次对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特别是“2009年度山西第十届大众科技论坛”上,4开发办主任董荣品同志评为“山西二十佳扶贫开发功臣”,在全社会树立了应县农发人的良好形象。二、20年的成就20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在省、市开发办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主要成效1、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土地是农业之本,是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实行水田渠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相互配套。20年来,全县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9658.75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877.01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99万亩,新打和维修机井1499眼,配套安装变压器219台,架设输电线路531公里,修筑防渗渠1367.64公里,改良土壤面积10.79万亩,新增水地8.44万亩,改善水地34.65万亩,形成了块状开发基地、条带开发贯通的开发格局。5通过紧抓中低产田改造这条主线,全力打造优质、高效、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项目区的建设实现了开发规模化、灌溉节水化、道路砂石化,渠道网络化,田面平整化、种植区域化、科技示范化、管理科学化;实现了井、机、电、渠、林、路、农业科技的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的现代农业格局,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了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县农业形成了粮食、蔬菜、甜菜、奶牛、牧草五大生产基地。项目区内,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09年,项目区的粮食亩产平均达到550公斤,比一般农田高出300多公斤。在项目区的带动下,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近年来,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比开发前1989年的11.3万吨增加了8.7万吨,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进一步推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区内,蔬菜生产规模扩张。特别是2001年接马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成后,迅速成为拉动全县蔬菜规模发展的示范基地。近几年,项目区又先后涌现出了赤堡村青椒、龙泉村萝卜、罗庄村土豆等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村,进一步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向专业化、区域化、市场化发展。到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比开发前1989年的1.5万亩增加了28.5万亩,成为晋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县蔬菜产量每年稳定在11亿公斤左右,总收入12亿多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每年6人均收入28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去年,在国家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蔬菜重点区域2009—2015年发展规划》中,应县被列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今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供菜基地县。通过综合开发,连片治理,使一片片昔日的荒滩薄田,变成了高产稳产良田。例如2007年,下马峪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7万亩,全乡当年就增产粮食250万公斤,增产蔬菜3600万公斤,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昔日的“毛猴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农民们实实在在沾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光。下马峪项目区的南旺庄村共有220户、735口人,3625亩耕地。多年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始终跟不上社会的发展。2007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该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获得了历史大丰收。全村仅蔬菜产业一项,总收入达到650多万元,占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5%以上。2008年杏寨乡望岩项目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1万亩,当年实现粮食总产465.3万公斤,比开发前2007年的195.7万公斤增长了269.6万公斤;新增蔬菜总量500万公斤,新增产值362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了249.6万元。2、注重培育产业龙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和推进,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顺7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适时拓宽开发思路,在建设市场、培育产业龙头上大做文章,逐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有效地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20年来,全县累计完成产业化项目投资5782.5万元,扶持产业项目14个,培植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养殖企业,形成了农户联基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良性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998年竣工建成的接马峪蔬菜批发大市场,是一座集蔬菜收购、预冷、加工、运输、销售以及信息、监测、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立足同朔,辐射华北,沟通全国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在这座市场的建设中,正是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首先投入了300万元铺底投资,才陆续吸引了大量民间闲散资金,拉开了应县民间投资加盟加工销售企业以及其它领域的序幕。该市场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400多万元,年吞吐蔬菜达6000万公斤,成交额近8000万元,产品已销售到全国27个省市100多个中心市场和400多家加工企业,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它的建成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以南河种镇为中心的周边乡镇乃至周边区县蔬菜卖难问题,而且延长了产业链条,发挥了强大的带动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是带动了全县蔬菜市场建设。在该市场获得显著效益的典型示8范下,全县相继建成了北曹山青椒、大临河土豆及王宜庄、罗庄、西堡、杏寨、金城等12家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年吞吐能力达到了15亿公斤以上,全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带动了各类相关产业和农村劳务转移。以市场为中心,中介、信息、预冷、加工、运输、劳务、后勤服务等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围绕市场流通,目前全县已培育持证经纪人800余名,成立蔬菜营销等专业协会20多个,并配套建设了大中型蔬菜预冷库28座,脱水蔬菜加工厂32个,纸箱厂2个。制冷能力达到了日处理5600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了日处理2300吨;依托各大市场,全县农村餐饮、运输、信息、修理、百货等各类服务业已发展到120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季节性(7—10月份)营业额2450万元。全县各农产品市场从事装卸、选拣、包装的劳务人员达到了11000人(淡、旺季平均),各加工、制冷企业的劳务人员达到了5000人,每人平均季节性收入达到5000元,不仅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进一步带动了农民增收。三是带动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在市场的作用下,全县蔬菜标准化建设列入了县、乡、村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以接马峪青椒等为代表的一批无公害优质蔬菜品种逐步走上了国家农业部认证的轨道,继而又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15万亩,青椒、胡萝卜、架豆、马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