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融入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探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综合思维融入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探究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基础,且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剖析综合思维的内涵、地理过程的体现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这一实例,对地理过程知识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促进综合思维与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地理新课标的落实,为地理过程教学创造新格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学习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培养需要依托中学地理课堂,借助特定的知识载体,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思考。地理过程知识涉及时空耦合等诸多地理要素的融合,能够与综合思维的培养良好结合起来,能够让地理课堂从“生硬灌输”向“互动构建”发展,学生能从多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剖析综合思维的内涵、地理过程的体现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对教师的“教”提出新要求——从“关注教”转向为“关注学”,借助实例开展地理过程知识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的研究。一、综合思维与地理过程1.综合思维的内涵结合地理学的特征,综合思维大致由“时空”“要素”及“地方”三方面组成,特别就地理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及抽象性等特性来讲,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及要素综合并非孤立的,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层次性与交叉性。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必须围绕综合思维的要素:观念、能力、方法及知识逐层推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平台,使学生经历思维碰撞的过程,提升并发展综合思维。2.地理过程的具体体现地理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自然、人文及综合过程。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发现,地理过程较为完整地覆盖了气候、地貌、人口等要素,这无疑为组织开展地理过程教学提供了依据。然而,在地理过程知识教学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辅相成,刻意对这两个维度进行区分便割裂了“自然地理过程”与“人文地理过程”的关系。因此,在分析具体地理问题时,要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融合起来,灵活运用。二、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策略“城镇化”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材内容主要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城镇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集中从“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4个方面展开探究。1.根据地理过程变化,划分时间节点地理过程是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厚度”,有的过程长达几万年,有的瞬间发生。认识地理过程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或现象变化的时间领域,即发生变化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并进一步划分地理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在“城镇化”这一节,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变化的时间范围,其次划分城镇化的几个关键节点,根据不同节点带领学生清楚认知城镇化各个阶段特征等。通过概括各时间节点的城镇化特征,有助于学生培养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综合思维的发展。2.设置问题链条,构建要素联系剖析地理过程的动因与条件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地理过程的进一步认,地理过程的动因与条件需要教师设置问题链条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分析,问题链对于学生建构知识、发散和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拓展思维的广度,逐步落实综合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剖析变化原因,层层深入、思考探究。以“城镇化”中“世界城镇化进程”为例,设置问题链如下: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有哪些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趋势是什么?教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世界城镇化进程,在这种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出“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思维导图。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建构知识框架,既能清晰地分析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能纵向剖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并预测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在问题情境中设置问题链条,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提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城镇化进程,并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能力;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能力。3.改变区域尺度,评价区域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掉区域之间的综合,在分析区域地理过程的影响时,不能仅局限于所研究区域的人地关系,任何区域都与周边区域有密切联系,还要改变区域尺度,分析区域地理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要构建良好的区域认知体系,需要判断所分析区域的尺度视角,并灵活转换视角,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城镇化”一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时,不能局限于长三角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要引导学生以“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为纽带分析对我国其他的地区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见图3),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也会吸引周边城市人口汇入,造成其他地区部分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的现象等。教师通过改变区域尺度,引导学生评价区域之间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区域影响,评价地理过程。4.开展讨论辩论,预测发展趋势预测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预测地理过程的发展趋势,需要综合考虑地理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区域特征。对地理过程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是引导学生大胆推测,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新颖的思考。答案不是唯一评判标准,重要的是在这一复杂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在意见交锋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城镇化是交通、人口、教育、政策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我国城镇化率曲线图和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图,推测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化速度,以及东、中西部城镇化分布未来有什么趋势?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针对争议较大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展开讨论。学生提出预测及理由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发展规律,综合各地理要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地理过程教学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有着鲜明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地理过程中思考、掌握、理解并应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促成地理综合思维“落”入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的各环节。因此,地理过程知识应用于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堂的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