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3篇【导读】这篇文档“《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增波二O一二年元月修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目录第一章绪论„„„„„„„„„„„„„„„„„„„„„„„„„„„3第一节语文与语文课程„„„„„„„„„„„„„„„„„„„„3第二节语文课程教学论„„„„„„„„„„„„„„„„„„„„8第二章语文教学设计„„„„„„„„„„„„„„„„„„„„„„13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13第二节研读教材内容„„„„„„„„„„„„„„„„„„„„13第三节研究学生情况„„„„„„„„„„„„„„„„„„„„18第四节明确教学目标„„„„„„„„„„„„„„„„„„„„26第五节安排教学过程„„„„„„„„„„„„„„„„„„„„29第六节选择教学方法„„„„„„„„„„„„„„„„„„„„37第七节拟定教学方案„„„„„„„„„„„„„„„„„„„„45第三章语文教学技能„„„„„„„„„„„„„„„„„„„„„„52第一节导入技能„„„„„„„„„„„„„„„„„„„„„„52第二节讲解技能„„„„„„„„„„„„„„„„„„„„„„60第三节提问技能„„„„„„„„„„„„„„„„„„„„„„68第四节结束技能„„„„„„„„„„„„„„„„„„„„„„75第五节板书技能„„„„„„„„„„„„„„„„„„„„„„79第六节说课与评课技能„„„„„„„„„„„„„„„„„„„83第四章阅读教学„„„„„„„„„„„„„„„„„„„„„„„„84第一节阅读教学及其内容„„„„„„„„„„„„„„„„„„84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86第三节阅读课的基本类型„„„„„„„„„„„„„„„„„„88第四节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88第五章写作教学„„„„„„„„„„„„„„„„„„„„„„„„92第一节写作教学及其发展„„„„„„„„„„„„„„„„„„92第二节写作教学的内容„„„„„„„„„„„„„„„„„„„94第三节写作教学的过程„„„„„„„„„„„„„„„„„„„97第四节写作训练课的类型及其写作训练体系„„„„„„„„„„98第五节作文的批改„„„„„„„„„„„„„„„„„„„„„99第六章中学语文教师„„„„„„„„„„„„„„„„„„„„„„100第一节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00第二节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100第三节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102附录:《学科教学论(语文)考查评分表》„„„„„„„„„„„„„1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学科教学论(语文)》又可以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国文教学法》等等。课程名称关键词:语文语文课程(学科)语文课程(学科)教学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体介绍本学科的学科发展情况,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教学重点、难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等。授课时数:3课时。第一节语文与语文课程一、语文(一)、“语文”理解: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叶圣陶:“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张志公:“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其他理解:(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有各种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各种语体(现代、古代、口头、书面)和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运用形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家”呢?但以后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能涵盖文章。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因为《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国语》原以语体文为主,《国文》原以文言文为主。建国后中小学都以语体文为主,统称《语文》。(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意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载体,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5)、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根据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学”理论,提出语文就是研究、学习言语的学科。因为语文是“口头的语”和“书面的文”,正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言语的定义)。这种争论持续不断。直至1963年叶老明确了语文的含义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并由此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此后定名问题算是有了结论,开始研究定性问题了。(二)、“语文”定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二、语文课程的演变(一)、1904—1911:独立设科——未定名1904年清政府颁布和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独立设科,现代语文课程开始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二)、1912—1919:国文——文言文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语文独立设科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三)、1920—1949:国语——口头语言和现代文,国文——文言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1月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语文学科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克服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的根本措施。可以说,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语文学科则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四)、1949—2000:语文——工具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1、1949年“语文”名称的出现。2、1953—1956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3、1956—1959年语文分科教学实验。4、1959—1963年“工具论”的提出。5、1966—1976年“文革”十年语文教学的“纯政治化”。6、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再次提出并丰富了内涵。7、20世纪90年代,“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五)、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199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21世纪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高潮。新课程赋予语文以不少新的内涵。一个适合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已着手构建并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我们相信语文这门年轻的学科,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获得更大的发展。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1、工具说、工具论形成:1959——1963背景:语文学科分科教学受到批判后,语文成政治课,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观点: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1963年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这种观点。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具论在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中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1986年的大纲中是这样描述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并增加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要求,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局限: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全。重“文”轻“道”。弊端:语文教学只是寻词摘句,肢解课文,思想意义形同虚设,语文教育陷入困境。2、人文说、人文论提出:20世纪80、90年代;语言学界、文学界。背景: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的观念,消极思想为一些人所崇尚。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教育界也随之加入了讨论。观点:一是指应认识到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3、工具说与人文说之比较工具说:现在大多数人认同的工具论,是指以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前提,同时也承认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的一种语文学科性质观。它的主要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情感重认知轻创造重教师轻学生重集体轻个人人文说:认为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语文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人文观的主要特点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重感悟轻传授重情感轻智力重创造轻认知重学生轻教师重个人轻集体(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说这种观点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轻重之分、宾主之分。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四、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一)、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其特点为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2、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3、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学科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它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2)、课程目标的分类纵向: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横向: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7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档案目标(二)、语文课程的目标1、概念: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语文领域内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2、设计依据: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纬度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纬度扩展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际能力。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仅局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