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系统总结和回顾100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对于下一个1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报告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化:人类的共同追求●大国的兴衰●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规律与经验●中国的足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起飞●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一、现代化:人类的共同追求(一)世界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意义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今天的现代化概念,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①世界的现代化进程首先发端于西欧,然后再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从20世纪开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也都先后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在20世纪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阶段,有些落后地区甚至还处于农业社会和原始社会。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页。1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对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历时50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何传启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一文和《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中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18世纪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新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新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具有工业化趋同的倾向,第二次现代化则是物质生活质量趋同、精神和文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现代化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目标,目前国际上关于现代化的标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昀直观的标准,就是以是否加入“发达俱乐部”,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10个方面的量化指标构成的标准。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美、日、瑞士等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万多美元,韩国、新加坡等在进入“发达俱乐部”(OECD)时,人均收入也已超过1万美元。专栏1.1英格尔斯提出的10条现代化量化标准1.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GDP比例低于12—15%;3.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4.服务业产值占GDP45%以上;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26.80%以上的人口识字;7.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8.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9.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在1000以下;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转引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世纪后期,世界现代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但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甚至原始社会(图1.1)。到1999年,在参加评价的131个国家中,约有47%的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18%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15个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中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在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31个中等发达国家,到20世纪末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部分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中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在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奥地利、以色列、新加坡、韩国和西班牙;29个初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尚未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但已经受到了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其中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在前5名的这类国家分别是智利、马其顿、委内瑞拉、阿塞拜疆和多米尼加,排在后5名的是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中国和阿尔巴尼亚。①①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3250万年前6000年前1763年1970年约2100年图1.11999年世界现代化进程引自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页。本图已另外提供。(二)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就开始讨论现代化问题。梁启超曾经先后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国积弱溯源论》,或剖析中国衰弱落后的历史原因,或提出在西方威胁面前造就新思想新精神的迫切需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中国知识界围绕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曾经进行过反复的论辩。30年代由《申报月刊》发起的讨论,将此前的有关问题归结为一个总问题——“中国现代化问题”。此后,对于现代化问题不断进行探索。1954年,中国政府就提出要把中4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75年,周恩来提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是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目标,到1979年建国30周年的时候如期实现。对此邓小平曾予以高度评价说:我们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进步。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强国。邓小平认为,这是“开了大口”,“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987年,邓小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是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被引入中国。尽管到20世纪末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实现,但第二次现代化在中国已经开始。1999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0,世界排名第56位。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4类指标发展不平衡。以1999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对照,1999年中国的知识创新指数为14,知识传播指数为30,生活质量指数为48,经济质量指数为27。其中知识创新指数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昀大,只有生活质量指数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表1.1)。表1.11999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以1999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基准)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知识创新指数知识传播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经济质量指数中国指数3014304827中国排名5631485368高收入国家10099100100100中等收入国家3621365232低收入国家2111193422世界平均4654374845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5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分析,21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建设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阶段。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阶段,知识为主阶段。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知识经济具有相当规模,第二次现代化从起步期进入发展期;第三阶段,知识化阶段。知识经济超过物质经济,知识社会形成,第二次现代化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环顾今日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高歌。如果说,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规划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大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顺利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那么,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则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初始阶段作出了全面规划,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①二、大国的兴衰中国是世界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从公元元年起的1800多年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昀大的、昀先进的、昀发达的国家。但自1820年西方开始启动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后,由于中国失去了两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专栏1.2),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又因为抓住了一次改革开放①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6的战略机遇,使社会经济开始重新起飞,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差距(图1.2)。从公元元年到公元10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25%左右,在之后的500年也在23%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领先地位。从公元1500年到公元1800年,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而中国则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这期间,西欧许多国家开始实施追赶中国战略,并昀终超过了中国。在公元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但自公元1500年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起,到19世纪初,西欧的经济规模就赶上了中国。从1820年到1949年,正是西方国家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使得中国经济从此进入衰落阶段,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几乎平均每50年下降一半。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但在同一历史阶段,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世纪昀后10年超过中国: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1820年只有1.8%,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有了稳定的环境可以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但是,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发展重点没有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加上“文革”的负面影响,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在飞速发展,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更是突出,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发展机遇。专栏1.2中国历史上失去过两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均在20%以上,远远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