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2022年全面深入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辅导党课讲稿(供参考可选用)【党课讲稿一:坚持人民立场】同志们:根据《市委宣传部党建领导小组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由我今天为部机关中层及以上干部上一节党课。下面,我围绕自身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跟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体会。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个专题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专题收录了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系列讲话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一、正确理解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立场问题的论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可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征。无论何时,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不会变,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首先,尊重人民是财富创造的主体与成果享受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断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财富既然是人民自己创造,理应由他们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始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其次,尊重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与制度创新的主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就是农民的”。在脱贫攻坚中湖南人民也涌现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实践创新案例,如“互联网+监督”平台的推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的提出等等,都是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生动体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始终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智慧增长和执政本领提升的源头活水。第三,尊重人民是国家管理的主体与权力监督的主体。在我国人民享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干部“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唯有尊重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二)发挥人民决定作用管仲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列宁将党群关系与党的执政地位联系起来“,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指出党的存亡取决于群众。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解放战争从最初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1946年预期的“还要准备十年到十五年”到最终四年全胜,除了军事指挥因素,不得不说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点赞人民,他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这种点赞,既是他对人民群众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其对人民决定作用的深切认同。(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170多年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立党之初,就明确宣誓,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私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话:“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己任。二、充分认识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意义(一)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事业成功的必胜法宝政治立场,决定着政党的政治命运和存在价值。孙中山生前曾题词“天下为公”,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他自己解释为“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从字面上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立场目标似乎并没有不同。但北伐战争后,国民党迅速蜕化为新军阀,他们站在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买办的立场上剥削人民,最终一溃千里,败走台湾,没有能够完成平均地权和民族独立的任务。两党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国民党没有坚持最初的立场,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而中国共产党则一以贯之,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打土豪、分田地”,再到真正实现平均地权。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带领着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实现国家繁荣与富强,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二)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座谈时提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他聚焦党群、干群关系发问,剑指当下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人民立场淡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干群关系错位。有的党员干部当了官,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在思想深处慢慢地淡忘了人民群众。“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百姓说话?”“领导路”“遮羞墙”这些现象反映出个别党员干部在立场上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了人民立场。二是利益性冲突。有的党员干部为了个人政绩,随意决策,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虚报冒领、截留克扣农村补助资金、惠民资金等与民争利:拉帮结伙搞利益集团,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抛到脑后,甚至践踏群众的诉求和权利。上述现象究其实质都是偏离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淡忘甚至是丢掉了人民立场。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将党与人民群众隔开,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因此坚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再创辉煌的必要保证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解放战争末期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入驻北平,面对党内因革命胜利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和党全面执政的挑战,毛泽东提出面向新中国的“进京赶考”。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继续赶考的伟大号召。因为“赶考”环境、“考题”内容、“考官”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次赶考将更为严格和艰难。“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未来赶考之路是否走得对,在于方向正不正确,是否走得远在于力量是否强大。人民立场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赶考”标注了历史方向,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赶考”提供了伟大力量。唯有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三、深刻把握人民立场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话贫困户时自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彰显了他的赤诚之情。新时代新征程,在面对各种风浪考验时,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人民立场的实践要求,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一)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站稳人民立场。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事为民谋。人民“勤务员”要有为民解忧的意识。群众缺什么,盼什么,厌恶什么,党员干部要心中有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优的工作待遇、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民生无小事,人民群众的每一件现实需求能否得到回应和关切,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事为民谋。其次,着眼共同发展,做到利由民享。发展为了人民,关键应体现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发展经济,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同时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更充分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第三,对标人民满意,坚持绩由民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条款的落实进度怎么样、执行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的满意度就是评判标准。对标人民满意,在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基础上,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同时经常反思工作是否有按照群众要求展开,哪些措施仍需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非“被满意”。主动接受人民检验,我们党才能始终拥有不竭动力和保持正确方向。(二)夯实工作作风,真心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首先,用“公仆”之心服务人民。心无百姓莫为官。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再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如此认知,今天我们的共产党人更应该当好人民“公仆”,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好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其次,以“父母”之情呵护人民。百姓是衣食父母,党员干部应与百姓建立起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感情。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时,一次次“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挺身而出,一句句“我是党员看我的!”的豪言壮语,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多少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全力以赴与病毒作斗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第三,以“师生”之情求教人民。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放下架子,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实践已经一再证明:谁经常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谁就有力量、有办法解决工作难题,打开工作局面。(三)增强履职本领,敢于担当作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终归是为了造福人民。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要有成事的真本领。强化使命担当,造福于民,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首先,履职尽责谋发展。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基层“带头人”除了能吃苦耐劳外,还需要有肯钻研的能力、能学习的精神、愿分享的情怀。党员干部要把为群众谋福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规划,多做结合文章,调研走访,关注社情民意。真正做到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难题不绕道,立足岗位办实事。其次,敬业奉献勇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的任务,党员干部必须有挺身而出的魄力,无私奉献的境界。精准扶贫多年来,一批批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任劳任怨,挥洒青春与汗水,兑现着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第三,锤炼本领善作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十九大报告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要突出强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干部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为民服务本领,真正把造福于民落到实处。2022年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辅导党课讲稿4030字文:全面提升政治能力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二个专题,专门收录了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他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提高政治能力的政治意涵,明确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时代要求,把握提高政治能力的基本途径,增强提高政治能力的紧迫感,不断增强政治能力。下面,我将围绕“全面提升政治能力”,从“深刻认识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的政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