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11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好文供参考!2/11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列举:3,,-7,-9,-10,0,-3,-,…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好文供参考!3/11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1)x-3(x+2)=6+x(x=3,x=-4)(2)2y(y-1)=3(y=-1,y=2)(3)5(x-1)(x-2)=0(x=0,x=1,x=2)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作业。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好文供参考!4/11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好文供参考!5/11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好文供参考!6/11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阅读思考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好文供参考!7/11义有哪些变化?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第3,6,7,8题3,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好文供参考!8/11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好文供参考!9/11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1)x-3(x+2)=6+x(x=3,x=-4)(2)2y(y-1)=3(y=-1,y=2)(3)5(x-1)(x-2)=0(x=0,x=1,x=2)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好文供参考!10/11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让同学们观察图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好文供参考!11/11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