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主讲人:史林教授1、奠定基础准备阶段1811~183827年2、平步青云积蓄力量1838~185215年3、艰难成功走向颠峰1852~186412年4、忍辱负重曾国藩时代1864~18728年曾国藩人生轨迹的四个阶段:在晚清近百年的历史上,有二个重要人物因为善于识人用人而取得成功,他们是曾国藩、张之洞。曾国藩的智囊团聚集了四百多位当时在各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他是用何种办法聚笼如此多的人才?又是如何驾驭、使用这些人才的?人才的使用与他个人的成败是怎样的关系?第一讲鉴识人才方略前言►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毛泽东对曹操、袁绍的评价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事决策决定着组织取得成效的能力,他会对一个组织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难以改变。1、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吕氏春秋·论人》提出“八观六验”的人才识别方法。2、刘邵的人才鉴识术中国很早就有识别人才的方法,并形成一套理论。《人物志》3、曾国藩冷眼识英才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甚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褒辞赞语,郭嵩焘为曾国藩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说藩国藩“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就连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龃龉甚深,但曾国藩死后,仍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4、特殊的人才面试法曾国藩对淮军的高层管理人才十分重视,亲自为李挑选。5、曾氏相法—识人于未发迹之时世传曾国藩精于相术,著有《冰鉴》,今已不存。在他的日记里有一篇《相人口诀》,可信度大:“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唐代的身言书判李鸿章的仙鹤相6、长期观察、给人改正机会在安庆的案例在安庆的案例第二讲、网罗英才多得助手曾国藩忠告: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选取那些次一等的人才,慢慢教育就可以了。1、曾氏人才从哪里来?曾国藩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和招募而来的;二是从别处挖来的;早年三知己约法三章:三不主义2、网络英才方法:以天下为笼,辄雀无所逃求人之道,一定要像战国时大商人白圭做生意,像凶猛的雄鹰捕捉猎物那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又要像青蚨有母,雉鸟有媒(指猎人所驯养的雏雉,长大后用来招诱野雉),它们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只要能得到其中之一,就可以引来其他的。他批评他的九弟不仅仅只用湘乡人,而且,所用的人,都是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内的人,事情怎能不糟糕,见闻怎能不寡陋!3、营造吸引人才的氛围—建立曾氏激励机制►墨子发现的人才社会概率:良马难乘,良才难令: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亲士》)►周公“一饭三吐哺”典故。4、借种子理论—引进关键人才1857年冬天,胡林翼极力称赞“三庵一琴”之贤。“三庵”是指迪庵李续宾、希庵李续宜、厚庵杨载福,“一琴”是雪琴彭玉麟。曾国藩当时要组建直接统属的亲兵营,但觉得都不满意,于是向李续宜提出“借种子”,“借种子’就是搞“移植栽5关于同类相聚即合作的层次,《吕氏春秋·应同》指出有五个层次:“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而同气相聚的条件是“人主贤则豪杰归之”。罗马军团与资源满足率6、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曾国藩的《杂著》中有《居业》一条,意思说打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他说:“古时代英雄的事迹必定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魏在衮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要条件,即规模宏大,言辞诚信。7、“宝善堂”的《同官录》成为人才库的榜样胡林翼强调选人有“三不用”原则:即软熟者不可用,谄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可用。软熟者就是没有担当、拿不起事、患得患失之人。左也有“二不用”:好利者、贪赃妄法者不可用。第三讲:训育陶铸人才魏征的人才“六正六邪”,是西汉刘向提出的选拔人才方法。曾国藩忠告:天下无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知的卓识,大概都是由勉强磨练而出啊。《淮南子》说“功可强成,名可强立”,《中庸》所说的“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讲的就是勉强功夫。衡量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有小的瑕疵就放弃有用之才,对于有作为的人不能过于苛求,这样的话,使庸庸碌碌的人反而能得到升迁。1、曾国藩对人才等级的划分曾国藩说:“人们常说储存人才,实际上不知道第二、第三等人才是可以找到而储存的,而第一等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其有所成就的时候,虽然局面很小,也必然出现几个人才同时应运而生的情况。已经得到几个人才之后,人才的性情又各有不同,兴趣志向又有远近之分,才识都准备好了,又需要济之以福泽。李鸿章等人的才能非常好,但实处多而虚处少,讲求只在形迹。比如我的弟弟国荃攻打金陵,幸好成功了,但把功劳都归结为自己。我常常对他说:‘你虽然有才能,也必须让一半给老天。’但他总是不以为然,现在渐渐省悟了。”2、考察人才,重在实际他说,古代以询事考言二者并重,他在复方子白信中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就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即对人才“求之不嫌其广,用之唯求其慎,而又能诲人不倦,执法无私”,就会“行见人才济济”。3、言传身教训诫九弟培养人才的办法有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课读就是选方向,定期考试,每月二次,亲自出题,亲自阅卷,定等级。通过“会食”的方式谈古论今,增长见识。对于不在身边的人,采取个别谈话和通信、批示的形式进行教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闻阙殆,慎行其余,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4、精神训练,成为有主义的队伍曾国藩自诩为“训练之才”,而训练的着重点不在技艺阵法,而在思想教育,他称为“训家规”和“训营规”。他讲的“训”,即教育、灌输、训导,他讲的“练”才是练阵法、习技艺、演方阵等。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士,目标文人领山农畏主将之法令,甚于畏敌之炮子;训作人之道则全要肫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使人人易于感动。关于“训”的方面,他将用于精神教育的伦理纲常写在纪律守则中,让上下记诵,或编成歌谣,让员工传唱。如《劝诫浅语十六条》、《营规二十二条》等,都是浅显易懂,日日用得着的纪律规范。5、正面教育—甘雨兴苗,人才培养“三法”曾国藩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哪有固定的道理,如果你经常褒扬鼓励它,那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它就会健康地成长为人才;如果你经常贬斥打击它,那就像严寒的霜剑凌杀万物一样,它就会凋零萎缩,不能成为第四讲:成功用人方略(上)—原则与制度明末大儒吕坤写了《呻吟语》,将人才划分为三等: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一等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行力超乎众人,这是二等人物;聪明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人物。真正的大人物,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吕新吾1、不轻进人,不轻退人曾国藩:不轻易进人,就是他日不轻易辞退人的根本;不枉亲近人,就是他日不枉疏远人的根本。2、曾氏用人的三个步骤曾让手下幕僚独当一面,大体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先在身边充营务处,得到历练后,进入第二步:外出领兵。有了实践经验后,进入第三步:独当一面,领一军作战。3、对人才不能抱有成见如果有500人的一个单位,没有一二个谋略之士、英达之才,肯定撑不下去。如果一千人的队伍,没有六七个谋略英达之才,也肯定会失败4、用人的四大原则与五项标准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换句话说,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虽说用人只是用他的才能而已,其他根源的东西,不需深究,但也必须足以驾驭,这样才能为我所用,而不致受牵累。人的才品,虽然多有不同,然而最主要的是只有质朴才能长久。探究起来说,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单以才华而用人的过失则常十之八九。这四大原则把握好了还要用“五到”来检验他们。所谓“五到”,即身员工:技艺烂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油头滑面5、忠义血性是上上之选曾国藩认为:“要求四条都具备,似乎有点求全责备,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我认为是不可以当领导的,这就是忠义血性。一般说来,如果有忠义血性的人,则这四条往往都随之而有,无忠义血性,那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具备这四条,但最终也不可靠。”所谓忠义血性,就是做事有激情,敢干,能担当,讲仗义,有一种献身精神。6、“八字考语”的应用(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举荐沈葆桢:“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举荐李鸿章:该员劲气内敛,才大心细,与臣前保之沈葆桢二人,并堪膺封疆之寄。举荐左宗棠:“虽其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之时;措词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而思力精专,识量宏远,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唐代的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清代的京察与大计:才、守、政、年7、择将分枝,让有才者各建功业设立分统的决定下达后,鲍超心中不悦,暗中抵制。1862年4月,曾找鲍超谈话,开始讲一些谦谨乃载福之道,“花未全开月未圆”之类的大道理,随即转入正题。说:这好比大树长得很高大,如果没有枝,就没有叶没有荫;一定要有大枝长条才有密叶浓荫,所谓枝繁叶才茂,这是一定的道理。从人之常情来说,有才能的人都想独当一面,本事更大的甚至想自立山头。如果手下有有才能的人,也应该让他们独当一面,使他们各显手段,各建功业,这也才能使他们减少久居人下的怨气。像近来陈由立、余大胜从你这出去投奔到别的地方,也是因为久居人下,想另寻出头之日啊!8、传承事业属意光大门庭之人彼得说:“接班问题始终是对任何最高管理层和任何机构的最后检验标准。”在这方面,曾国藩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或者比历史上的智者看得更远的地方,就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薪尽火传”的重要性。对接班人培养的成功,一方面保证了后来人不会掘自己的“坟墓”;另一方面也使政策有了很大的连续性,减少甚至避免了因为政策的大变化而带来的震荡。来示谓中外倚鄙人为砥柱,仆实视淮军、阁下为转移:淮军利,阁下安,仆则砥柱也;淮军钝,阁下危,则仆累卵也。第五讲成功用人方略(中)—具体方策的运用1、如何鉴别“庸才”?不但左宗棠,很多人都对曾国藩的用人原则提出过修正意见。曾国藩承认自己在用人上有放不开手脚的地方,也有个别庸才留下来。左宗棠指责说,曾国藩喜综核而尚庸才。但胡林翼与左宗棠都承认曾国藩在鉴别人才方面好像有“特异功能”,胡林翼常问部下,近来曾国藩又赞扬哪一位了,往往听曾国藩有一言奖许,就千方百计网罗来,惟恐不尽力。而2、选管家要用“内方正而外圆适,办事结实周详”的人李瀚章也是曾国藩的学生。曾国藩见他忠实可靠,办事踏实,便派他办理捐输。第二年,曾国藩设立粮台八所,李瀚章随营差遣,可以说是经理粮饷的元老。曾国藩认为李瀚章为人内方正而外圆适,办事结实周详,非常得力。曾国藩经常具体指导李瀚章怎么用下面的人。他把理财之人分为两类。高明的人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则勉而为廉。对他们,不妨薪水要稍优厚些,称赞夸奖过分一些,希望能有一两个人才从此脱颖而出。另一种是卑琐的人,本无大志,只计较利益。管的严则生惮,防之稍宽则一天比一天放肆。对待这种人,必须让他们循循于规矩之中。按职位高低来论。”3、理财要用精细之人—黄冕胡林翼写了一首打油诗,说黄筹款的事:开口便要钱,未免讨人厌。官军急攻城,处处只说战。性命换口粮,岂能一日骗。眼前又中秋,给赏更难欠。惟祈各路厘局大财神,各办厘金三万串。黄冕为曾氏集团筹集资金700余万,职务也升到布政使。4、关键职位要试以艰危,责以实效曾国藩在长期的用人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切实可行,屡试不爽的“要义”与“要则”来。在这些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