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宏观性、总体性把握。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辨证法同唯物论统一起来,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真正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3.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是不可分的。4.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特征。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5.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联系(概念)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2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的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顾大局,识大体,处理好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反对孤立的和片面的观点。(答问答的时候用)2.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向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选择题)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5.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7.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实现的。8.一切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即曲折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实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了解)9.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注意选择题)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个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贯穿矛盾的始终,是绝对的。(了解,看熟)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了解)2.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关系B认知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一方面是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于实践有反作用。5.认识的过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感性认识3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6.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8.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9.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结果和认识相对照,相符的即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其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4.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5.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主体,在生产中起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6.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7.社会观念结构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4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二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条最普遍的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一矛盾统一体只能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了解)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和货币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同一次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4.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了解)6.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7.在私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8.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由价值决定,受价值调节,另一方面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9.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5部分之间的分配;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态,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了解)二、资本和剩余价值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2.商品流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这两个流通形式的区别是:第一,两者的买卖顺序不同,第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流通中充当媒介的物品不同。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4.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5.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自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育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用于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等)6.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定义)7.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也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看一下)三、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1.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3.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四、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2.构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体是垄断资产阶级,而国家则是“理想的总资本家。”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早期无产者群众解放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62.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局限性,即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3.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为科学社会注意的创立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4.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最终完成了对空想社会注意的超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转变。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1.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2.1917年10月俄国布而什维克党人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3.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它标志着苏维埃共和国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时期。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