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0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0篇】【导读】这篇文档“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0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辛亥革命观后感。【第一篇】《辛亥革命》观后感在思修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除了感慨电影画面的震撼以及演员阵容的强大,最重要的当然是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廷覆灭的真正推手。满清入关,是吴三桂的反水成为明朝灭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灭亡,同样是由于另一个军事权臣袁世凯的反水,可谓起于斯、亡于斯,清廷灭亡岂不正是历史的报应。辛苦革命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兵变、**或改朝换代呢?是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3000年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95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以总统、总理、议会取代君主立宪。不能等待袁世凯的逼宫(清廷退位),而要创造一个共和政体,哪怕让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做民国的大总统。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国家元首,国之大宝,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凯率领中国唯一有实力的军队(北洋军)归顺民国呢?《辛亥革命》在表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上,很见功力。不是过去史学家所谓革命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目的,袁世凯最后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不仅为革命人的“无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而且为孙中山超越历史的洞察力进行了辩护。辛亥革命是什么?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进化。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那么重视“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由资产阶级掀起的革命呢?其原因不外乎几点: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3.结束帝制4.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5.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6.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7.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不能只从简单的阶级立场来看。然而辛亥革命带个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提醒着我们现代21世纪的中国人,要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的生活!焊接1011张万鹏2010536147辛亥革命观后感【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辛亥革命》观后感学期:2013-2014(2)班级:11信管学号:20110530127姓名:周犹领教师:李阅民《辛亥革命》观后感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在中国近现代史课上,我们了解了近代中国的抗争史,老师也让我们随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们在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该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一种挣扎的纠结和愤恨。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在秋瑾赴往刑场的路上,她那坚定的眼神和中国广大百姓那漠然与愚顿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我心头一紧,顿时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沉睡的民族,百姓们的无知让我有一种愤怒的情绪......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那么年轻,他们那么有理想,他们那么可爱,他们中有些人家境很好,但为了革命,他们抛家弃子,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他们,在战场上,他们是那么的勇猛,伟大,无畏。遗憾的是,起义失败了,那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让我不寒而栗,他们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很难想象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和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还有他妻子得到那份书信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的内心也紧紧的纠在一起......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部电影的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一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劳心劳累,四处的奔波,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顶着所有华侨们的托付,开始积极组织革命,当面对华侨们的那些“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这些没有退路的鼓励,他积极进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发动了起义。当得知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孙中山在万分激动,举国欢庆的情况下,随即又接着思考革命的下一步。在危急关头,孙中山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经过多次不懈的努力,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他的那份才智和勇气征服了那些外国贷款给清政府的银行家。随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在这时经过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共和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他的理想是为中国人民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只要能够推翻清政府,只要能够让人们过上和平民主的日子,他愿意奉献一切,这么无私而伟大的举止让我们崇敬。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体现在清王朝政府的统治下人们的无知与愚昧。那个外国小女孩的话深深的刺痛了我。童言无忌,但我同时又从那天真无邪的语言里察觉到一丝讥讽!但值得庆幸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不仅在政治上使中国更加现代化,它对中国人们的生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袁世凯继位那天,他公开带头剪掉那代表封建思想的长辫子,这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它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会时刻铭记历史,时刻缅怀那些为了民主和平而抛头颅撒热血的有志青年,时刻告诫自己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我们也应该为祖国的美好明天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辛亥革命~观后感【第三篇】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