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8篇)【导读】这篇文档“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3、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教学重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用具录像,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谈谈感受。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二、新授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解决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抓住“了不起”进入课文。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奋不顾身,坚持38小时挖掘废墟寻找儿子。)⑴指导看动画,学生谈感受,确立感情基调。⑵学生朗读,评价。⑶教师示范读。儿子的了不起:“不!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你总会跟我在一起。”⑴学生朗读,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把逃生机会先让给同学坚定父亲会来救他。)⑵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做渗透思想教育。⑶教师指导朗读。三、拓展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点什么四、总结父爱是伟大的,希望大家回去后跟爸爸说声:“爸爸,你辛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1、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2、学生静心学习。3、集体交流,汇报。(1)父亲了不起。(出示句子。)“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父亲此时的决心。(出示句子)“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父亲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父亲。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父亲向他人求助时,为什么没人回应他。(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父亲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②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③语言训练。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父亲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2)儿子了不起。(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父亲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父亲信赖的语气。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三)升华情感,合理想象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2、语言训练。(1)其他孩子的父母____地说“___________!”(2)消防队长____地说“__________!”(3)警察____地说“__________!”(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____地说“__________!”3、小结。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二、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教师制作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交流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1)语段一: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2)语段二: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先师生合作读,;再分角色朗读)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3)语段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预设: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设A(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预设B(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抽生读,随机点评)预设C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d.全班齐读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三、吟诵爱(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四、延伸爱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爱动作语言外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四篇】教材简介这是1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