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社会福利思想概说导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我国民生问题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还难言见底。随着危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从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待经济危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更广的视野来探寻危机的社会根源,对于我们国家,尤为如此。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民生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当如何发展。(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任何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不顾社会结构现实而一味地去推行经济发展,不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且还会不利于社会结构的演变,而社会结构的失衡反过来会给经济发展制造很多麻烦和问题。(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1、社会结构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形式。一般包括人口结构、性别结构、阶层结构、地域结构等,但最主要的、最能反映社会结构本质的则是社会分层结构。(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结构的本质就是机会和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和制度性资源等)的分布和配置关系。社会结构反映的是:谁(WHO)凭借什么(WHY)通过什么途径(HOW)获得机会和资源。(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阿玛蒂亚森:贫困的实质在于机会的剥夺,穷人失去了对财富占有和支配的权利和机会。谁有机会和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谁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就在于资格和途径的改变资格的改变表现在后致因素(军工、学识、能力、财富等)的增加直至取代先赋因素(血统、姓氏等)途径的改变则表现为的上流动方式向日益多元化(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过度消费也许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掩盖了背后的社会结构不合理或失衡问题。(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不禁要问:谁在过度消费?(盖茨吗?)为什么会过度消费?(一个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问题,而且更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美国社会阶层差距扩大,美国中下层公民的社会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3、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是受牵累的,不是自身问题造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问题了,中国并没有像有些经济学家所曾预言的“脱钩”,说明中国经济对外的抗风险能力还是相当弱的,这种弱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而且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存在问题。(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3、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会不公目前,机会不公的问题十分突出:教育不公、医疗福利不公等等。而最重要的则是对农民的不公,突出表现在:农村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匮乏和对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向重点学校集中、向高等教育集中的局面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有加剧的问题。2006年,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高达9815亿元,占当年21万GDP的4.6%;其中有3057亿元投向高等教育,占教育投入的31%,而投向中学和小学的分别为2912亿元和2299亿元,分别占教育投入的29.6%和23.4%。(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重点学校,目前成了大多数有钱人和有权人子女的教育摇篮,尽管也招收一些来自中低收入的普通老百姓家庭子女。近年来北大等重点院校的农村学生数量和比例都在下降。“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现象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1](杨东平,2008)全国各地在大兴土木,兴建城市,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繁华了,但是,农村流动人口想成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却越来越高,不仅有制度型障碍,而且还有市场障碍,由于房价步步上涨,别说农村流动人口,连城市不少薪水人群都只能“望房兴叹”,何况农村流动人口还不能享受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因此,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并没有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城市化的机会。(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其一:农村居民高等教育录取率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其二:农民工城市化之梦遥遥无期。表2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会(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他们为城市贡献了一切,城市却依然紧闭大门将他们拒之门外。(网络诗歌)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种不公带来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有更强的意愿留在城市。(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向上流动机会减少和社会结构的固化社会流动分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一般认为社会流动越方便、频繁,尤其是垂直流动,越说明社会越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美国梦的实质就是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体制内上向社会流动,奥巴马可以说是美国梦的典范。(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为中国人的上向流动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体制内),因而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最具活力的时期,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公民上向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社会结构稳定化、甚至固化。(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趋于定型,对底层成员来说,向上流动的难度在不断增大,而一场金融危机,进一步使他们失去了已经拥有的那点机会,进入了向下流动的窘境。(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明显地显示出,机会成本和损失在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往往是原本机会就很少的群体或阶层就更容易被夺走了那点可怜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机会结构不均衡问题。(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下层精英缺乏合法性途径实现上向流动,就会导致革命性危机。钟伟:权贵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蛛网开始盘根错节,底层的政治甚至经济诉求缺乏善意合理表达的渠道。地方不服管束、群体性事件因偶然的导火索而猛烈爆发的风险日增。(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3)贫富差距扩大由于存在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我国近年来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如此。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数据:当前中国0.95%的最富有的人群则占有中国的75%的财富。(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目前最受普遍诟病的是,拥有资源越多的人,越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拥有资源越少的人,则越难获得资源;并且,各种资源具有集聚的趋势,也就是,钱、权、学历、关系等资源都向少数人那里集聚,他们掌握了总体性资源。我们称之为“马太效应”问题。(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4)普遍存在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指某一群体及其成员从一个群体、一种社会关系、一种制度或一定社会领域中被排挤、被隔离、被边缘化为弱势群体的过程、机制和状态,表现为被排斥者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匮乏。社会排斥的种类制度排斥: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被排斥对象不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格局。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的影响。社会保障的缺失。欧洲国家的移民政策法律与政策排斥:法律、法规缺乏对排斥对象的有效社会保护,被排斥者的合法权利被歧视和剥夺一是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的直接排斥(如公务员考试对艾滋病患者、对农村居民的排斥)二是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的保护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中国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三是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未能完全落实,严重地制约和妨碍了被排斥对象的权益保护。经济排斥经济排斥主要是不合理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排斥、由此带来的贫困和消费市场排斥如艾滋病患者遭受的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就必然陷入贫困,也就必然被消费市场所排斥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美国的黑人歧视社会关系排斥:个人社会资本的缺失家庭成员的排斥社区、邻里的排斥亲戚朋友的排斥社会阶层排斥社会文化排斥偏差性的社会认知泛道德化的思维及错误的舆论导向社会排斥的后果:贫困与贫困的传递对排斥对象的影响:丧失就业机会破坏人际关系陷入贫困对排斥者家庭的影响:贫困的代际转移对子女婚姻的影响对子女学习、工作的影响对子女人际交往的影响对社区的影响贫民区的形成对反贫困政策的影响加剧贫富对立,引发社会危机(法国巴黎的移民骚乱事件)挫伤贫困者自救的信心与动机影响社会政策的实际效果社会排斥的特点:(多维性: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累积性:■首先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排斥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揭示排斥的机制和过程,即“如何排斥”或“如何被排斥的”?■其次,社会排斥的各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强调排斥的施动者。(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结构失衡的后果正在显现出来。看一看网络上什么样的话题点击率最高,什么样的语言最流行,很能说明问题的。官民对立、贫富对立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想想看杭州的富家子弟飙车案、邓玉娇案、哈尔滨警察打死人案,为什么不是一些普通的刑事案件,最后却都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就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官民、贫富之间的对立吗。而2010年更是一个血腥年:以“郑一刀”肇始的校园血案,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我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分析一般来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表现在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年下降。为什么消费不足呢?这里的消费指的是最终消费,包括政府购买和居民个人消费。众所周知,政府购买这一块,我们一直是在增长的,因此所谓消费不足主要是指居民消费不足。1、贫富不均,消费结构失衡。一边是高档消费品、奢侈品消费膨胀,一边是普通消费品消费严重不足,这说明了什么?我国已经进入耐用消费品消费阶段,但是社会结构还是处在日常必需品消费阶段;(孙立平,2008)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但是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出现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陆学艺,2007)。从阶层结构角度看,需求的不足表现为,高收入阶层已经出现需求饱和,而中低收入阶层虽有需求,但没有消费能力,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缺乏消费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样是社会结构问题。我们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效果为什么不显著,农村市场为什么迟迟不能启动,原因也在于此。2、有钱不敢花一边是储蓄率不断攀升,一边是消费率不断下降。近几年来,在我国存在一个具有“悖论”性质的现象: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是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家庭消费率不断下降。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应该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所能提供的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有限,导致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存在“后顾之忧”:有钱不敢花,有钱不能花,有钱不敢消费(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将有限的钱存储起来,以备生病、失业、养老和子女教育之需。3、公共消费市场化公共消费包括教育、医疗等市场化,严重挤占了居民的生活消费空间。经济学上,根据消费品的特点习惯上把消费品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所谓私人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而公共物品则相反,是指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物品。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生活中很多东西是很难截然划分的,人们据此又衍生出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由于具有天然的高成本和垄断性、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完全靠市场提供是不行的,再加上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因此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消费也不能完全市场化,过度市场化必然带来公共消费的高支出(正如我国当前的现状)。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恰恰是以公共消费(准公共消费)的市场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