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热选4篇】【导读】这篇文档“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热选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第一篇】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中专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其原因有二:第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高中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通过共同回忆,老师补充,大家明白,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在介绍作者时,我从他的生平开始说起,“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性格。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束了作者简介。在我说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的到同学们的热血沸腾了,我想这热血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沸腾的吧。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比较庆幸的是笔者的学校每到周四就放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比如《焦裕禄》、《鸦片战争》、《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多是比较流行的、反响比较大的爱国题材的影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利用语文课举行小型的讨论会,先请一位同学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叙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这部影片哪一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哪一个片段比较感人,感人在哪里;哪个人物的性格你比较欣赏,欣赏的原因;他(她)和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从学生们的答案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最后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纠正。该说“读”了。我常常推荐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思想健康向上的,在这些杂志中有有关时事的评论、有关于励志的、有关友情、亲情的„„我也建议学生们常看报纸,让他们养成读报习惯,关心时事要闻、关心国家大事。鉴于男生爱看武打小说,我会推荐他们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人认为从这些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感受的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方面)”、“士可杀不可辱(气节方面)”、“一诺千金,生死以之(诚信问题)”、“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社会正义)”等等。当然在看小说上面我有时间要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看,否则将受到严惩,可以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看。女生爱看的言情小说,我会推荐她们看一些我看过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席绢的、于晴的„„本人认为在好的言情小说中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培养情商,还可以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环境的渲染方式等,有益于提高写作技能、而且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不管是什么小说,我都会要求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我会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内容,问问他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再顺势加以引导。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对自己看过的1篇文章(小说)的感想,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综上所述,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第二篇】寓德育于美术教学[摘要]美术课堂中,通过在教学环境的细节上渗透德育,构建和谐学习环境;挖掘美术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实现师生道德品质的共同成长;结合社会时事,在综合性的专题创作中融入德育等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这一尝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德育渗透我国传统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如何在讲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值得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美术教育者去深思,各地各校的美术教育者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美术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所做的一点有效尝试和摸索。一、在课堂教学环境的细节渗透德育,构建和谐德育环境我的一名大学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效果是在学生察觉不到教育者用意的情境下接受教育。”其大意是说,学生在对教育没有抵触心理的时候是最容易从内心接受的。一次,石膏写生课上,我拿出一个石膏立方体放在讲台上,要学生观察石膏立方体在光线照射下的明暗变化规律。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石膏上面很脏,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当时,我猛然下意识地想到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看不清石膏体的明暗变化呀?”学生齐声回答:“是”,我接着说:“当初把这个石膏体用黑墨水弄脏的同学很可能是无意的,当时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那么多的不方便!所以,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样做对自己对别人有什么益或弊,对自己有益对别人有益的事我们就去做,你们说是不是啊?”。很多学生都点头赞同。从当时学生脸上的表情和在下面的议论来看,这次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又比如,在另一个班级上《色彩对比》这堂课时,我正准备引用备课时已选好的例子来引入,这时候我注意到班上有一位男生今天没有穿校服而是穿着一件红色的文化衫,于是,我决定用这件事作为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说:“请同学们看看今天班上那位同学最引人注目?”,学生纷纷四处张望,最后视线都停留在穿红色文化衫的那位学生身上,那位学生在这么多新同学的目光注视下显得有些紧张而低下了头,满脸通红的,于是,我又问:“为什么他在班上最引人注目呢?”“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而我们穿的校服是白色的”有学生回答,“对!”我说,“这就是色彩在面积上和冷暖上的对比”。我接着进行德育渗透:这位新同学肯定是一位好表现自己的同学,他是想通过自己衣服颜色的不同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可见他已经把色彩对比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实际当中来了,但是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种表现方式违反了学校的校纪班规。其实,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比如说你踢足球踢得好,那么在球场上你可以尽情地展现你自己的风采,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个时候就会很多同学打听你的名字,想认识你,又比如说你唱歌唱得好……我的一席话后那位学生渐渐地抬起了头看着我认真的听着。第三天上课时,我发现那位同学穿上了崭新校服。在随后的大半个学期里,我的印象中这位学生再没有穿便服来上过课。当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当中,也蕴含着很多教育学生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善于利用、善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