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游离于四险一金外的个性化福利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四险一金”早已被国家纳入社保体系,推广和普及工作也卓见成效,在很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当“四险一金”逐渐变成老生常谈的话题,“个性化福利”又成为下一个热点词,受到更多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共同关注。而健康管理则是“个性化福利”的一种渐受追捧的形式。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社保体系,并提供公司员工相应的医疗保障。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障只能满足员工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当员工病了以后才能使用,但是当员工处于“亚健康”状况以及“高危”状况时,该社保体系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人事管理资深人士指出,在参加了医保的前提下,企业在法律上已经没有义务给员工再提供更多健康医疗服务。同时,企业为了降低运行成本,通常并不会考虑增加额外直接投入,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计划来减少“亚健康”以及“高危”人群的比例。但是,确在此时,由于员工的低效工作导致公司的损失是最大的,最终损失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在国内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现象。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做法要相对成熟得多。在外企,薪酬待遇因职位而异的“个性化”支付形式,日益显示了强劲的竞争力和“诱惑力”。而“个性化”的前提是薪酬待遇的规范性和普遍攀升的趋势。它们除了国家规定的“四险一金”外,企业自己制定的“软性”福利待遇得到了推崇,如培训、保险之类的待遇受到了员工的欢迎和追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发挥了积极的意义。当前,外企继续加强了“软”性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调整。例如,为员工购买住房公积金,提供带薪休假,并与保险机构一起大力推销各类保险和员工持股计划。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也逐渐被一些外资企业纳入了“个性化福利”的范畴。中国著名营养保健师、北京康亚医院院长赵天卫在谈到健康管理被纳入“个性化福利”的问题时表示,“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福利,从表面上和短期来看,是一种支出性举措,但从长远来看,是一项投入产出比极高的投资,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资源损失、减少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近期,康亚医院推出健康测评卡获得了多家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的订单,作为对优秀员工年终奖励的一部分,降低精英人才的健康风险,保护企业的核心资源。”赵天卫进一步指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业态体现上也有所差异,在选择服务机构时要注意做科学比较,选择更适合企业状况的服务形式。目前,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实体的医疗部门,借助自身的硬件优势(医疗器械、诊疗中心、)和人才资源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这种管理机构对于消费者而言,到达渠道短,使得服务更专业、更具象、更直接;二是以网络为平台,搭建消费者与健康管理实体(即医疗/保健中心等)的沟通渠道,这类机构主要是做资源整合(提供的服务范围更广,但均不是由此类机构直接提供健康管理)和流程控管工作,到达渠道较长,服务效率有所衰减,但在地域上有所突破,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业态,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从目前来看,健康管理仍是游离于“四险一金”之外的一种个性化的“边缘福利”,但有关专家认为,健康管理被纳入企业人事管理正轨将是大势所趋,这只是一个观念转变的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