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变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六十年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与于环、高庆波合著,载王茂林主编:《中国城市经济六十年》,第十八章,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66-388页第十八章六十年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变化郑秉文于环高庆波60年前,带着战争的创伤,新中国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艰难起步,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苦奋斗,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雄狮”,无数的奇迹诞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60年里,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更是实现了大踏步前进。第一节60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发展生产的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来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由于缺乏经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一段弯路,人民生活也随之受到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城市居民生活变化的特点,本文将城市居民生活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波动期、改革开放后的稳步提升期。一、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居民收入开始增长,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之时,工人工资微薄,当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难以糊口,更不用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通过发展工商业,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职工的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由此带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195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6元,比1949年增加56.8%,在“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4元,比1952年增长6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5%,年均增长8.2%2。进入“二五”时期,中国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大跃进”运动,经济建设离开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轨道,“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盛行,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工资水平受到影响,四年内连续负增长(年均-5%)3,由此导致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1966年中国进入了十年“文革”动乱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是以政治斗争为主,中国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到1978年动乱结束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比19571毛有丰:《四十年人民生活的历史巨变》,《瞭望》,1989年第37期,第10页。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四: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9月10日。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全国城镇居民绝大多数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工作,就业形式和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工资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在考察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时,可以参考职工的工资水平。2年增长35.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5%,年均仅增长0.8%4。总结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因为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再加上长时期的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的弯路,由此也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一时期的城市居民收入呈现波状变化,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在居民消费方面,从1952年到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由168元提高到311元,提高了8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47.8%,年均增长1.5%。“一五”期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8%,1963—1965年期间年均增长12.3%,十年文革期间下降到3.1%5,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民消费结构方面,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70%以上的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家庭恩格尔系数达57%以上,城镇居民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6。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主要是商品性消费,服务性消费的比重较低,因此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从1952年到1978年间,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多徘徊在20%-30%之间7。而在70年代末,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8。(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行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限于改革开放前的收入水平,以及所走的弯路,改善的幅度不大,甚至在某一时期出现倒退,直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质量才有了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较为单调,不仅表现在样式上也表现在衣服色彩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居民穿着状态的真实写照,衣着消费以购买衣料制作服装为主。据调查,195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衣着商品消费支出为26.64元,1964年下降到24.24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2%下降到10.98%。到1981年,这一支出上升为67.56元,是1957年的两倍多9。第二,在食品消费方面,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主要是以粮食和副食为主,其他食品的消费较少。1957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29.7元,其中粮食支出为50.52元,副食支出为59.5元,二者占食品总支出的84.8%,其他食品支出仅占15.2%,到1964年,粮食和副食占总食品消费的比重更高。直到1981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即副食消费的增加,占到了总食品消费支出的54%,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也一直保持了上升的趋势10。第三,在居住条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建国前,城镇居民每一间瓦房或土房住3-5人的户占到总户数的70%之多,而且房租贵的惊人,建国后,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195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3平米11,直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也不过只有6.7平米而已12。第四,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公交车、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交通支出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很低,1957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的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四: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9月10日。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6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四: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9月10日。7分别为1953年的30.8%、1957年的30.1%、1959年的30.6%、1960年的32.1%和1961年的32%。见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8林京耀,陈荷清:《科学——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0页。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1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四: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9月10日。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3支出不到5.3元,仅占总消费支出的2.3%,到1964年,这一比重又有所降低13。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改革开放前公路的发展速度较快,从1949年到1978年,公路里程从8.07万公里上升到89.02万公里,增长了10多倍,公路旅客周转量增加了64倍多。其他交通路线,如铁路的运营里程同期增长了1倍多,旅客周转量增加了10倍,内河航道里程增加了不到1倍,而旅客周转量增加了5倍多14。(三)文化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建国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在1964年到1981年间,城镇居民家庭用于购买文娱用品和书报杂志的费用从4.92元上升到30.24元,文化娱乐费从1.56元上升到2.88元,但由于生活费用总支出上升较快,这两项费用占生活费用总支出的比重反而有所下降15。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1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各种受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反映,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的机体发育、成长的状况,一般可以通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身体素质。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我国各级受教育的人口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1960年,我国历年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一直处于上升期,从11.7万人升至96.2万人,然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开始下降,在1970年甚至降到了4.8万,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直到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开始猛增,1979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102万人17。在人口身体素质方面,建国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52年,我国的人口死亡率是17.00‰,1962年为10.02‰,到1978年已经降至6.25‰18。总结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可以发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完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彻底改变了建国前城市居民的悲惨境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增强。但是从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来看,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特别是经过“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我国经济建设濒于崩溃的边缘,国民的生活水平自然要受到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虽有所上升,但是却很缓慢,甚至有时还出现一定的倒退,在曲折中前进,这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二、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明确指出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的焦点一直在农村,198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以同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年鉴1983》。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16人口素质还包括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可以通过世界观,法纪观,道德观,思想品行等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相对来说较为抽象,本文就不再专门对其论述。1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4(一)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传统,开始按劳分配,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积极性和创造力,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逐步上升,从1978年的343.4元/年提升到2008年的15780.8元/年,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7.2倍,平均每年增长7.2%19。从历年的收入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和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联系的。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企业活力被激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开始实施,在这种形势下,个人收入快速增加,去除价格因素,城市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