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的种类⑴按不同所有制关系。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等⑵按职业分类。可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等⑶按资本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等等的劳动关系⑷从工人运动角度分类,可分为: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性劳动关系⑸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法律特征《劳动法》中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法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要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劳动关系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关系。因为从劳动关系的主体上说,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为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强调劳动者将其所有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结合关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观察就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其生产过程。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始终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而非产品。这是劳动关系区别于劳务关系的本质特征,后者劳动者所有的劳动力往往是作为一种劳务产品而输出,体现的是一种买卖关系或者加工承揽关系等。第二,劳动关系是一种具有显著从属性的劳动组织关系。劳动关系一旦形成,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用人单位的成员。所以,虽然双方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但劳动关系建立后,双方在职责上则具有了从属关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使用者,要安排劳动者在组织内和生产资料结合;而劳动者则要通过运用自身的劳动能力,完成用人单位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并遵守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这种从属性的劳动组织关系具有很强的隶属性质,即成为一种隶属主体间的指挥和服从为特征的管理关系。而劳务关系的当事人双方则是无组织从属性。第三,劳动关系是人身关系。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劳动者将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用人单位,因而劳动关系就其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人身关系。但是,由于劳动者是以让渡劳动力使用权来换取生活资料,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物质待遇。就此意义而言,劳动关系同时又是一种以劳动力交易为内容的财产关系。劳动关系专业介绍本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在国内,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学校只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开设)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开设)。主要课程:劳动关系学、中外工人概况、工人运动史、集体谈判制度、职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组织行为学、经济法概论等。就业方向: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硕士点介绍劳动关系专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这一专业对于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劳动关系专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在我国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目前我国的劳动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已经成为企业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和社会急需大批的劳动关系专门,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开设了的劳动关系硕士专业。这是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劳动关系专业硕士点。该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内容,融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同类职能,为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专门处理劳动关系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劳动关系调整和管理的需要,训练和培养具有国际性特点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为各级政府机关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训练并具有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劳动关系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关系理论、国际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企业劳动关系处理等。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劳动关系理论、劳动法、比较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劳工政策、工会研究、中外劳工运动史、劳动工资与分配、劳动就业与培训、产业民主与职工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劳工标准等。目前的该院的劳动关系专业,由我国著名劳动关系专家常凯教授领衔,并集中了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劳动关系学者,主要有曾湘泉教授、程延园教授、彭光华副教授、李丽林副教授、杨伟国副教授、易定红副教授等。除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以外,劳动人事学院还具有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劳动经济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批著名学者,这些学者都是劳动关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为加强和促进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大并于2004年在原有的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由常凯教授任所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目前,以劳动关系研究所为主要科研教学力量,劳动人事学院业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以及博士方向在内的劳动关系学位教育体系。劳动关系研究所并与国际上一些设有劳动关系专业的著名院校,如英国华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自上个世纪90年初即开始研究并讲授劳动关系的课程,在劳动关系的教学和科研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有着相当的影响。目前已经出版了如《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常凯,1995)、《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杨体仁李丽林,2000)、《劳工关系》(李丽林等,2000)、《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常凯,2000)、《工会论考》(彭光华,2001)、《劳动关系》(程延园,2002)、《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常凯等,2003)、《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常凯,2004)、《劳动关系学》(常凯,2005)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的劳动关系专业学术著作。本专业的教师还承担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常凯),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研究》(常凯),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劳工权利的法律援助》(常凯),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当代中国劳工状况和劳工政策研究》(常凯)等。并成功举办了全球化条件下两岸三地劳工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中美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全球化与劳资关系和劳工权益保障国际研讨会、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等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本专业教师作为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前沿的代表,曾多次到国际劳工组织总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常凯教授还多次接受国外劳动关系学术机构邀请出国访问讲学,并多次接受国内外多家媒体采访,就中国劳动关系问题发表评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正式设立劳动关系硕士点之前,已经以劳动经济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的名义招收了三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同时招收了劳动关系专业的博士后和国内访问学者。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关系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已经毕业的两届硕士工作安排单位主要是国家机关、高等院校、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以及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劳动关系在我国是一个市场前景和学术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型专业。和雇佣关系的区别广义上的雇佣关系包含“劳动关系”,对二者的区别,台湾著名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契约的受雇人与雇佣人间存在“特殊的从属关系”,受雇人的劳动须“在于高度服从雇方之情形下行之”;二是劳动者系提供其职业上之劳动力。1、主体方面的不同(1)用工主体的要求不同。雇佣关系中的用工主体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劳动关系中的用工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同时包括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同时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和第63条的规定,非法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发生的劳动关系也按照劳动关系处理。因此,如果用工主体仅因为违反法律规定没有办理获得合法主体资格的手续,但已经具备了“用人单位”的其他形式要件,也可以将其认定为劳动中的“用人单位”,只是该“用人单位”是非法的(至于其自身的违法问题,应当由工商部门予以纠正)。(2)主体地位不同。雇佣关系中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劳务”与“报酬”之间的交换,受雇人可以不遵守雇佣方的内部规定(当然也不享受雇佣方的福利待遇),受雇人还可以同时选择给两家以上的雇佣方提供劳务。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应当遵守其内部的规章制度,服从单位的领导与安排(当然也享受单位的社保、医保等福利待遇)。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只允许劳动者在其一家单位上班。故,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惩罚措施可以约束其内部员工,但未经受雇人同意却不得约束受雇人。受雇人只需要按照雇佣契约完成工作任务,无需接受雇佣人的其他无理指示。雇佣关系强调成果之给付,而劳动关系则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2、权利义务及国家对其的干预程度不同雇佣关系是一种私法上的关系,强调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只要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