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论文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所形成的战略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的科学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认识,为实现社会福利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好地结合,为社会福利政策制订深入贯穿“人民性”,为科学地评估制度效能,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福利事业在战略机遇期快速、科学、全面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社会福利;科学发展;基本理念[作者简介]梅哲,男,1970年出生,汉族,湖北宜昌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研究专长: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现任重庆市社会保险局局长助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形成的战略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必须牢固树立的科学理念。一、认识的深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建设的自觉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地位的认识得到深化。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中心概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将社会福利制度上升到新的认识高度,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作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并强调在不断改革发展中推进其制度建设和完善;第二,对社会福利发展内涵的认识得到深化。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义,从社会各个领域和角度重新认识了社会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意义等重大问题,更加丰富了社会福利发展的内涵,彻底的摒弃了一些社会福利发展中的狭隘认识,将社会福利发展内涵扩大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体社会成员,扩大到社会福利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第三,对社会福利发展本质要求的认识得到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1点,强调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强调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突出“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社会福利制度是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的制度保证。第四,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目标的认识得到深化。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来说,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奠定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福利制度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具体制度保障,二者在发展目标价值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五,对社会福利价值追求的认识得到深化。“以人为本”在价值追求上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以人为本”,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追求或者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的目标,也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是要在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保护、保障每位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上,逐步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把党的最高纲领的价值追求与现阶段的社会福利价值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包括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客观规律的。二、制度的特色: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中国所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典型特色就是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同西方国家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有着本质区别。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逐步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1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道路和方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2页。2向,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要受到社会主义原则的指导和约束,也就是要受到国家政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进行的指导和约束,要受到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的约束,要受到国家的指导性计划的约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为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或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从绝大多数人们群众的利益出发,运用社会福利制度特有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功能以及利益均衡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化解社会和劳动风险,逐步消除贫困,以达到彻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同社会主义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否则,无论社会福利制度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一种实际体现,是国家根据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代表人民实施的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而非某个人的主观意识或恩赐;全体人民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权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社会福利权益的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最终责任主体,人民通过国家的政权力量来进行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它体现了我国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社会成员为整体利益的,人民享受的社会福利权益具有广泛性。在法律制度上,我国正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社会福利立法程序,逐步确立人民享有社会福利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无论是《宪法》,还是《劳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等,都包含了诸多社会福利权益保护的规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国家各级社会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财政预算多次审议通过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资金调拨,使人民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物质保障;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加强了社会福利制度法制建设、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各级人大代表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充分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并不断地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问题。同时,各级人大代表,把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社会福利制度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了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建设事业,他们中间许多社会福利专家充分发挥其智慧,共同参与社会福利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总体方针、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执行,发挥其在3社会福利事业中的监督作用,还有的民主党派人士发挥在国外宣传的优势,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优越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比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重视“民生”思想,强调“民以食为天”,以及其它诸如涉及救灾、济贫、优抚、仓储、赈济等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精华。同时,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宏扬孝道,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是我国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的行为、观念、传统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均深深地植根于早期文化设定和文化起源进程,同样,我们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同样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以农村为例: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机制由口粮分配制度、自留经济、农村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部分组成。口粮分配制度和自留经济制度加强了家庭保障实力,农村五保制度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则延续了我国几千年的家族式保障,四种制度的综合,形成了集体经济形式下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这种社会福利体系从其文化渊源说仍然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具有浓厚的东方社会传统文化色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基础之一就是立足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悠久的家庭文化背景。家庭养老、家庭互救、邻居互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足于家庭文化是农村社会福利之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只能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从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福利之路。上述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道路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性质。三、价值追求目标:“人民性”的深刻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把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社会主义原则,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追求或者目标追求,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意义重大。这是因为:第一,“以人为本”在价值追求上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这是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的目标,也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逐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是要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保护、保障每位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上,逐步消除贫困,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把党的最高纲领的价值追求与现阶段的社会福利价值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以人为本”深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目标价值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来说,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奠定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福利制度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具体制度保障,二者在发展目标价值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建设的制度设计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制度设计上真正保障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社会福利权益,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好。坚持以人为本,这里“人”,就是人民群众,指广大的劳动人民,这里“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本思想”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从未实现过。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