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参考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第一篇】《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参考资料,少熬夜!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1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参考资料,少熬夜!边的叫西厢房。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四、探究课文检测学生理解程度?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第二篇】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文是1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学情教法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参考资料,少熬夜!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幻灯片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1)本文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呢?(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1)“中国建筑”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没有从时间上限制它的范围?(2)本文用分条陈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里有四幅图片,想用它们作本文的插图,你觉得它们分别用来说明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好呢?(3)这九点特征应该是并列关系,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打乱它们的顺序?(4)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语法”是什么呢?(5)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呢?(6)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7)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小结: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9)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小结)四、布置练习,学以致用练习题(任选一题):1、家乡的老房子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同学:北京清华大学附中高三年级的朱若辰,一位写出硕士论文的高中生。(幻灯片显示相关材料)只要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也能学有所成。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第三篇】课标摘引:参考资料,少熬夜!《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习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