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17高二精编物理教案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二精编物理教案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二优秀物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2、学情分析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好文供参考!2/17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3、教学设计思路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好文供参考!3/17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三、重难点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好文供参考!4/17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七、教学媒体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一)互感情境创设: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理论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学生思考好文供参考!5/17后解释原因。引入课题:互感现象。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发感应电动势呢?(二)自感情景创设:让几位同学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操作方法:。闭合开关前,学生体验-―――无感觉;。闭合开关后,学生体验-―――无感觉;。断开开关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迅速好文供参考!6/17收回双手”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发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学生探究,学生交流后解释原因,Ppt演示。学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间电压。得出结论1:当电流减少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少,推迟了电流减少的时间。再次提出问题:电流增大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猜想:可能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假设:假设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分析: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电流不会立即达到,只能缓慢增加,即有延时性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选出学生设计的通电自感实验电路图如下?请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改进方案分析讨论:方案1如图甲(无法判断。不合理)方案2如图乙(开关闭合瞬间灯泡能发光。由于灯泡的明暗快慢变化显示了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但是好文供参考!7/17一个灯泡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无法说明问题。不合理)方案3如图丙(同规格灯泡,将调到既能看到延时,又能对比,合理)方案3预测:开关闭合瞬间,灯立即变亮,逐渐变亮的现象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逐渐变亮的现象。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最终达到正常值。进行实验,证实猜测。得出结论2:与预测相同当电流增加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推迟了电流增加的时间。高二物理教案全套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好文供参考!8/17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好文供参考!9/17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3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好文供参考!10/17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三、教具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四、主要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11/17(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好文供参考!12/17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好文供参考!13/17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由此得出结论: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提问:学生举例说明。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