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GeneralEquilibriumTheoryandWelfareEconomics]第一节一般均衡的含义与实现第二节福利经济学与帕累托最优第三节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分析第四节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第五节社会福利函数第一节一般均衡的含义与实现一、一般均衡的含义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单个市场的均衡。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不考虑其他市场对单个市场的影响。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经济处于整体均衡状态,即此时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同时处于均衡。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考虑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二、一般均衡的存在与实现问题[]瓦尔拉斯(Walras1834-1910)——法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学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提出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的存在问题——一般均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前提条件是什么?一般均衡存在的条件(见教材P325)。一般均衡的实现与瓦尔拉斯的“拍卖人”一般均衡的实现问题——怎样才能实现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瓦尔拉斯的“拍卖人”。“试探过程”与同时交易(见教材P326)。三、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的同时均衡各种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这种相互影响不断传递。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要素市场的同时均衡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着替代或互补影响。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均衡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二节福利经济学与帕累托最优一、福利经济学的性质与特点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从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的经济状态中选择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最佳的状态。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或社会最佳状态的选择标准出发,分析达到这种意义上的社会最佳状态的条件,以及在各种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下这些条件是否被满足等。二、资源最优配置与福利最大化问题:资源最优配置即经济效率最高是否意味着社会福利最大。实质:对既定总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否能使社会总福利即总效用增加。庇古与旧福利经济学庇古(A.C.Pigou,1877-1959),英国经济学家。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因而他被称之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三、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Pareto,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效率作为福利分析的唯一目标。帕累托效率与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既定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既提高某一个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而又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那么,这一社会的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既提高某一个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而又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那么,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改进。帕累托效率与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um]——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或产品的交换与分配,既提高某一个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而又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程度。资源最优配置与福利最大化的统一资源最优配置或经济效率最高与福利最大化相统一。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最优即经济效率最高,那么,这个经济社会就实现了福利最大化:通过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导致增加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福利最大化状态。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①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②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③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第三节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分析一、一般均衡的几何分析工具艾奇沃斯盒状图[Edgeworth-BoxDiagram]艾奇沃斯(F.Y.Edgeworth,1845-1926)——英国经济学家,“无差异曲线”几何分析方法的先驱者之一。艾奇沃斯盒状图用于表示两种经济活动的交互作用,最初仅用于消费领域,后被用于生产领域,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工具。艾奇沃斯盒状图的基本假定:①社会上只存在两个消费者[A,B]和两种产品[X,Y];②社会上只存在两个生产者[生产X和Y]和两种生产要素[L,K];③资源(生产要素)的总量和产品与要素的价格既定;④人们所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二、交换的一般均衡YYXX00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UA1UA2UA3UB3UB1UB2交换契约线[ExchangeContractCurve]●●●E1E2E3OAOBYAYYXXBXACUA1UA2UA3UB3UB1UB2YBX教材P330图10-2●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XY或MRSYX交换契约线——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在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即:MUXMUY=MUXMUYMRSXY(A)=MRSXY(B)⊿Y⊿X=⊿Y⊿X(A)(B)(A)(B)三、生产的一般均衡KKLL00产品X的等产量曲线产品Y的等产量曲线X1X2X3Y3Y1Y2生产契约线[ProductionContractCurve]●●●E1E2E3OXOYKXKKLLLXCX1X2X3Y3Y1Y2教材P333图10-3KYLY●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的斜率]:MRTSLK或MRTSKL生产契约线——由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在生产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生产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分配要素,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分配要素,总产量将减少。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意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所有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即:MPLMPK=MPLMPKMRTSLK(X)=MRTSLK(Y)⊿K⊿L=⊿K⊿L(X)(X)(Y)(Y)四、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表示在资源或要素量既定前提下,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各种最大产量组合。生产契约线所表示的两种产品产量之间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资源或要素投入既定为前提,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YXY3Y2Y10X1X2X3E1E2E3●●●教材P337图10-4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arginalRateofProductTransformation]MRPTXY=⊿Y⊿X或=dYdX∵⊿Y和⊿X所消耗的资源相等∴假定该资源的价格既定,则:MRPTXY=MCXMCY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YX00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曲线YX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YXY0X0B教材P341图10-6A●当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RPTXY等于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XY时,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即生产和交换均没有必要再调整。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对于不同生产者来说,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都相等;且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产品转换率。即:=MUXMUYMCXMCYMRSXY=MRPTXY⊿Y⊿X⊿Y⊿X=消费者生产者第四节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完全竞争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有可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边际条件。交换最优边际条件的实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对于任何消费者都是相等的,而每一个消费者都按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购买,即使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因而可以实现: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PXPYMUXMUY=MUXMUY==MRSXY(A)MRSXY(B)=(A)(B)生产最优边际条件的实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同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任何生产者都是相等的,而每一个生产者都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购买,即使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因而可以实现:对于不同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MPLMPK=MPLMPK==MRTSLK(X)MRTSLK(Y)=PLPK(X)(Y)生产和交换最优边际条件的实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方面,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另一方面,由于任意商品均有:MR=AR=P,生产者按MR=MC的最大利润化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产品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CXMCY=MUXMUY==MRPTXYMRSXY=PXPY消费者生产者第五节社会福利函数一、效用可能性曲线效用可能性曲线(又称效用可能性边界)[Utility-PossibilityFrontier]——表示在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前提下,社会所能满足的两个消费者的各种最大效用组合。交换契约线所表示的两个消费者效用之间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为前提,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效用可能性曲线UA0J●UBLMKIH●●●●●效用可能性曲线UAUA3UA2UA10UB1UB2UB3E1E2E3●●●UB二、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表示社会所有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假定社会上只存在A、B两个消费者:W=W(UA,UB)如果社会福利水平既定:W1=W(UA,UB)可以带来社会福利水平W1的两个消费者效用水平的全部组合方式。其几何图形为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最大化UA0EUB●A●B●W1W3W2三、不可能定理“投票悖论”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可能出现下述现象:投票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甚至全部供选方案都有可能当选,或者说选择的结果不具有唯一性。这种现象就是投票悖论。例:甲、乙、丙三个投票人面临A、B、C三个备选方案。假定:甲认为AB和BC(AC)。乙认为BC和CA(BA)。丙认为CA和AB(CB)。投票方案1:先比较A与B,再比较B与C。投票方案结果:AB和BC(AC)。投票方案2:先比较B与C,再比较C与A。投票方案结果:BC和CA(BA)。投票方案3:先比较C与A,再比较A与B。投票方案结果:CA和AB(CB)。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K.Arrow,1921-),美国数理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他在解决“投票悖论”的难题中,用数学形式化的方法和纯理论的推理证明了排除投票悖论是不可能的,并说明在非独裁情况下,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即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偏好序列相矛盾的全社会的偏好序列是不可能的。边际替代率可表示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MUX=MUY=⊿X=⊿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