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的研究与应用黄市中心小学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校坚持“生命为本、全面发展;质量为本、创新发展;服务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使全体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娴熟;举止端庄、谈吐优雅;兴趣广泛、身心健康;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地球村小公民。脚踏实地地做到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努力提高德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做出了新的诠释:“全员育人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使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全员育人运行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德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优化了德育形式,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拓展了德育领域,由单线型向网络型转变;认清了德育主体,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区分了教育对象,由整合型向层次型转变;落实了德育责任,由接受型向自觉型转变;更新了德育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了德育研究,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题组从全员育人的原则、制度、模式、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研究,并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实践与总结,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德育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一)建设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重在建设,关键也在建设。我们在研究进程中,确立了全员育人的四大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德为先的原则,由小见大的原则,由近及远的原则。在坚持这四大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我们紧紧围绕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学校德育建设的核心内容,研究确立符合学校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1.德育队伍建设重在素质。在工作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在对德育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制定《德育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教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探讨育人的最佳途径。其次,注重抓“细节”。“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全员育人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言行、举止、仪表、情绪、交往,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等等。每个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给学生微笑、给学生信心、给学生鼓励、给学生力量,真正做到“人人育德德育人人”。为此,我们采取了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写《德育周记》的办法,让每一个人都认真总结一周以来的德育工作,记录下一周中在哪些时间、哪些地方、对哪些学生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品德教育,取得了哪些效果,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等等。尤其要记录下最让自己心动的一个故事,特别是那些积极向上的、学生有进步的故事。第三,落实铸师魂、塑教师形象活动。我们课题组通过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学校教师的职业形象要求,即衣着整洁、美观大方;谈吐优雅、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亲和力强;精神饱满,活泼开朗;提出了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即思想健康、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爱校爱岗;积极进取、比学赶帮;求真务实、且继虚谎;言行三思、予生榜样;教书育人、为国荣昌。2、德育制度建设重在落实。德育制度建设是德育基础建设的保障条件。我们健全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每学期都与教职员工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一律实行缓聘或待聘,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查处,情节或后果严重的,依据有关法规解除其教师职务。还建立了“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的表彰制度,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鼓舞、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同时,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制定了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的规章制度,通过一项条例、两种制度(学生路队制度、“三旗”制度)、三个公约(礼仪公约、卫生公约、安全公约)、四项规则(“两操”规则、集会规则、实验室规则、社会实践活动规则)、五类职责(值勤中队、值勤学生、红领巾监督岗、路队长以及班值日生)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制度约束管理。3、德育课程建设重在开发。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基础建设的基础工程、主干工程。就学科课程而言,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我们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还从实际出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教育教学内容,增加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我们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德育做到入耳、入脑、入心。(1)教好德育的专门课程(2)将德育渗透到所有学科课程之中(3)就活动课程而言,我们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建设“三全”管理体制“三全”管理即: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这种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实现了教育从专职人员向全体教职工的延伸,从教学领域向生活领域延伸、从校内向家庭、社会的延伸,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全员管理。育人责任明确。就是从校长到教师、职员都积极参与德育工作管理。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抓住一个点,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织成一张网”,即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研究为重点,创造育人新局面,形成全员育人工作网络。2、全面管理。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必须坚持全面管理。我们在研究中主要把握了教学系统、课外系统、隐形系统的德育功能,开展扎实深入地研究活动。1、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校多年来就重视并自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发掘其蕴藏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以品德课为龙头,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以发挥其独特育人优势,通过数学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通过音、体、美、自然、社会等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2、发挥课外系统的补充和强化作用。各种形式的课外德育活动,是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中,并以活动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德育方式,它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力补充。3.定期开展“十个一”活动学校每期利用学生放假前的时间,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并下发假期“十个一”特殊作业体验活动安排单给每一位师生,让大家明白假期“十个一”特殊作业的具体内容:1.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2.读一本中外名著,记下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3.写一篇“知荣明耻,诚实守信”的心得体会文章4.给学校或社区领导写一份创建美好家园的合理化建议;5.给教师、长辈或他人写一封感恩的信;6.参加一次打扫社区、庭院、公共场所、敬老院的公益劳动;7.做一件孝敬长辈的好事;8.做一件家务劳动;9.进行一次有一定强度的体能锻炼;10.制定一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的“新三好”养成计划。上述内容重点突出了亲情、爱心、社会公德和责任感。要求学生在完成自选项目的同时,要记录下活动过程及感悟或心得体会,并建议有条件的家庭用现代技术留下当时的情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都认为假期过得太有意义了。改变了以往假期无事可做,成天沉迷于游戏厅、网吧、台球室的不思进取不良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有高尚情操、有文明行为、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4、发挥学校环境等隐形系统的感染熏陶作用。我们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濡染作用,努力建设好班级文化、走廊文化、艺术墙、校训室、墙壁文化等3、全程管理。即抓好德育过程各环节的调控、评价。全程管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优缺点卡、家校联系册、荣誉本、单元检测卷、课外识字本、有意义的作品、搜集的资料、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照片、文字记录资料等。成长袋中就完整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初到毕业有关学习、品德、纪律、活动等方面的历程,尤其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三)建设学生“三自”育人模式“三自”教育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觉教育、自我评价”,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加强自主性教育为重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出真知”。激发学生表现出积极、自觉、主动、创造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认识与发展的内因与动力。1、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在德育管理网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放手让其参与班级管理、班队活动、路队制放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这即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又有力地促进了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学校建立了红领巾监督岗、校园小巡警、国旗班小卫士、红领巾小记者等岗位,推行“小干部竞聘上岗制和“小干部轮流上岗制”;校长信箱的开设,是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生动体现,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什么事让学生都明白,什么事让学生都参与,这样做既是对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又能达到师生共治,高效管理。2、自觉教育。人的活动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只有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教育活动才能成为有效果的活动。我们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格言激励、语言文字提示、自立守则、良心监督、自我检查以及仿效榜样,等等。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充分发挥评价对象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学生本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四)建设“三协调”育人网络。以学校教育为主轴,形成“多方参与、同步教育”的立体化的“三协调”育人网络是课题组有一重大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紧密联系、协调配合是办好新时期社会主义学校的必然要求,是二十一世纪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净化校园周边秩序,确保学生安静、和谐、健康学习环境的要求,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体、主动作用,去指导家庭教育,影响和推动社会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家庭教育突出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联合社区内各种教育力量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优化育人的环境,无疑是学校建设全员育人机制的重要内容。1、建立乡镇教育委员会2、建立家长委员会3、聘请校外法制教导员。(五)、课题研究后的反思学校全面育人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育人之路,永无止境,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既要全面落实,又不能泛泛而过。学校要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寻找教育出发点,将全员育人运行机制引向深入。但是受德育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质量以及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德育工作还待更加深入。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比如公安、交通、法制还得进一步加强。学校还得重视、教师整体素养还得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采取灵活的形式和因地制宜的措施,把握新机遇,运用新思路,继续努力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新机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为提高我省德育水平和质量添砖加瓦,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