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超级斗争》之《超级员工》(DOC99)(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办公室里的超级斗争》之《超级员工》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有时候比女人和男人的关系还要复杂。这不是教人怎幺做一个听话的“好”员工的书。矛盾无处不在,斗争也总是难免。面对分歧的时候,反抗?坚持?还是妥协?遇到不同的情况,处于不同的环境,也要有灵活的方法和对策。所谓员工的超级斗争,目的并非是为了你死我活,做为一个员工来讲,斗争是为了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最终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依靠斗争来化解矛盾。...序言《超级员工》序在中国大陆,数十年前办公室原本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除了政府机关,就只有国有的企业工厂才会这幺一个地方,坐在里面的权力派人物手握重权、运筹帷幄,而办事人员至少也会能不受风雨、劳动强度较小,所以许多人打破头也要想办法坐进去。但真正能够坐进去的领导和秘书文员,大多都具有相当的素养,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挑选,想坐进去也不是那幺容易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在中国民营公司和私营企业已经开的遍地都是。许多大城市中随便找一座楼,也可以掏出十几二十个公司或者办事处。从一间蜗居几个闲人的小公司到资产千万上市分红的集团性企业中,各类的公共事务也就涌现出来,于是大大小小的办公室也就应运而生,进入办公室也就容易的多了。因此坐在这种办公室的人却变的形形色色,更加复杂起来。不过,无论关系怎幺复杂,在办公室中也可以将其分成两个群体:老板和员工(在本书的定义中,为了论述方便,将存在上下级关系时,“领导者”统一归为“老板”,“被领导者”统一归为“员工”)。有了各种各样的老板,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员工,学识经历不同,性格秉性各异,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关系,有差异的时候就会有矛盾,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逐渐明显,斗争也就难免。在办公室中虽不是刀光剑影,却也可以称得上是明争暗斗。老板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得到更多的尊敬,而给员工则希望得到与自己劳动相符的报酬,但对于所劳所得的标准,老板和员工却各有自己的算法,而算法不同,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于是矛盾也就出来了。有一些员工虽然努力工作,但是却不会给老板好脸色,虽然是出于责任心给公司提意见,却总让老板下不了台,“好”的员工不能得到“好”的待遇,这其中的问题却不仅仅是出在老板身上。矛盾永远存在,斗争也不可避免,斗争有其混乱性和破坏性,但同样也有其磨合性和激励性。我们这里所讲的斗争,并非是两个对立的群体不可调和的斗争,斗争的目的也并非要你死我活,而是要达成共识,共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超越矛盾,灵活运用斗争,也就是所谓的超级斗争。正是为了追求这种超级斗争,“管理”也就成了当今的一大热门词汇,决策和用人成了老板们最关心的问题。于是各种管理宝典经验学说就布满了大街小巷,似乎治世的能臣和管理人才都生在了在当今这个时代中。不过这本书却不是用人宝鉴,也不是“与老板关系处理手册”,只是为了能够在轻松调侃中讲出一些事实,为读者提供一点建议,或能引人一笑,也达到本书的目的了。好工作不如好老板现在的许多员工,都注重自身的职场定位,并注重自身学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选择行业的时候非常慎重。磨剑十年,只求找一份好工作,却不料遇到一个不会用人的老板,空耗两年,一事无成,自己的豪气也被磨了个干净。好工作不如好老板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豫让《史记•刺客列传》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板也是由人来当的,有财富多的,也有财富少的,有具备野心的,也有精心守业的,有脾气好的,也有脾气坏的,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具备了人性中千奇百怪的东西,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老板。现在的许多员工,都注重自身的职场定位,并注重自身学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选择行业的时候非常慎重。磨剑十年,只求找一份好工作,却不料遇到一个不会用人的老板,空耗两年,一事无成,自己的豪气也被磨了个干净。同样一个商鞅,在卫国的时候不受重视,甚至卫国的宰相公叔座一再向卫惠王推荐,卫惠王却连理都不理商鞅,甚至连杀他都懒得杀,但商鞅到了秦国,立刻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施行变法,使得秦国强盛了起来。但秦孝公死后,商鞅辅佐秦惠文君继位,这个秦惠文君刚刚登上宝座,就把商鞅“车裂”了,也就是常说的给五马分尸了。这商鞅还是同样一个商鞅,在不同的领导者手下遭到不同的待遇。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开始明白:学历有高低之分,行业自然有待遇的不同,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好老板。老板的历史(1)老板的历史中国的工商业,是在商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除了一些农业和畜牧业外,诸如酿酒、冶炼、造船、建筑、纺织、制陶等手工作坊也渐渐发展起来,形成行业。周灭商以后,一些商朝的遗留民失去了以往的权势地位,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而本身又长期不从事劳动,缺乏土地和技能来谋生,于是一部分人就开始以物易物,靠地区间的货物交换来维持生计,同时周朝的贵族也需要有人搜集货物来享受生活,也就不对这种行为限制,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后来人们就将这些靠贩运物产为业的人称为“商人”,将这个行业称为“商业”,这也是关于“商人”这个词来源的一种说法。而随着商业的发展,物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这就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作坊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于是有些比较富裕的商人和作坊主人,在忙碌的头昏脑胀的时候就会想:累的要去半条命,反正手里“贝”(古代的钱币)多,不如雇佣几个人来帮忙。于是就形成了两个群体:老板和员工。当然,老板和员工一定是一同起源的,某一日诞生了专门靠给别人做雇佣劳动为生的员工,从那一刻起,老板也就同时诞生了。具体起源时间恐怕是难以考证了,不过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才逐渐形成了群体,老板和员工真正成为了一种身份。但是,如果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来追溯的话,恐怕远古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都可以算是“老板”,而他们手下的臣子则是最早的“员工”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系统,并在国与国之间构成了商业网络,于是也就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大商人,也就是大老板。比如送了几头牛就退了秦国的军队,从而救了郑国,还顺便留下“弦高犒师”这个成语的弦高;先在魏国做官,后从商,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论,从而被《史记》评价为“天下言治生者祖”(也就是说他是首先将经营生产和发展贸易形成理论的始祖)的白圭。《史记》上说他“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也就是说这个老板能够和员工共甘苦,所以那些员工个个都卖命的干活。可见白圭在管理用人方面,的确有一套;还有先在越国做官,功成名就之后,携家眷美人(也就是西施)泛舟而去的,后来成为富甲天下自称为“陶朱公”的范蠡;以及见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的王子异人,觉得“奇货可居”,于是打通关节,使得异人当了秦王,自己也当了秦国的丞相的吕不韦等等,就连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据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到了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利于通商。汉朝又开设了丝绸之路,同时鼓励科技发展,汉武帝时期,又发展了海上贸易,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兴盛起来。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城市,尤其是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更是商贾云集,来自波斯、西域等各地的商人,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货物,空前繁华,长安也就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扩大,影响加强,元朝与欧洲、东亚、日本、朝鲜、南洋等国家都有贸易关系,各国的商队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元大都,在贸易发达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山西、陕西、徽州、江右、洞庭、山东、广东、福建、宁波、龙游十大商帮,其中尤其以晋商(山西商人)和徽商(徽州商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在中国历史上,工商业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商人也在国家王朝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吕不韦,原本是大商人,后来当了秦国的丞相,拓地开荒,兴修水利,发展技术,完善工业标准化制度等,应该说秦国能吞并六国,吕不韦的功不可没。明朝的沈万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居然自己承担了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工程。清朝的胡雪岩,购买军火、米粮供应给清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辅助左宗棠开办企业,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主持过上海采运局,就是典型的官商。老板的历史(2)这些人出名并不是因为他们钱财多,而是他们应用这些财富对政治和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响,也导致他们的灾祸。秦王政登基后,发现一次武装叛乱事件与吕不韦有关,于是罢免了吕不韦的职务,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于是自杀身亡。而《明史》中记载:“富民沉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这沈万三自己出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比下去了,脸面已经露的足够大了,居然还要自告奋勇去犒赏三军,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惹怒了:你一个小老板,虽然有点钱,但还是草民一个罢了,居然想去犒赏天子的军队,居心何在?虽然没有杀他,但还是把他流放了。此后又经历过几次打击,沈万三辛苦建立起的基业最终也就败落了。胡雪岩虽然得意的时候受到朝廷重用,依靠捐助军队,协助官府办企业自己也当了官,但当他生意受挫,受到外国商人排挤的时候,各地官僚却敲诈勒索,落井下石,最后清政府又把他革职查办,查抄了家产,落的郁郁而终。这些老板无论从财产还是智谋,都非一般的老板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最后都落的惨淡收场,甚至由鼎盛到衰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未等他们财产传给后人,就败落在自己的手里。可见无论怎样大的老板,都不能太过自以为是,哪怕富可敌国,但老板终究只是一个老板,仍旧是布衣一个,草民一个而已。不过,在历史上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从业人员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社会地位。《管子》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这四类人比做国家的柱石,但是士和农始终是排在工和商前面的。中国文化和统治政策中,历来都是“重农抑商”的。一方面,因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历次战争中,许多商人借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对商人就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学说中,无论是讲求“老死不相往来”,宣扬“无为”的老庄学说,还是后来为统治者所尊崇的儒家学说,似乎都与商人那种“重利轻离别”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的影响甚重。论语里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朱熹注解说:“怀德,谓存其固的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与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是觉得贪利的人属于小人,而坚持自己操守,“仁”“义”之人才属于君子。并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以贫穷为借口放纵自己的人就是小人。当然,这里孔子说的意思是: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不过具体施行和理解起来,就不是那幺简单了。怎样才能算是“取之有道”,追求利益是否就是“小人怀惠”,这各人理解也就不同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尤其是许多遵守孔孟之道的文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笔下的商人多是重利忘义,满身铜臭,连牙都要镶上金的形象,这样使得在中国人们的心目众,对商人历来都有一种不太好的印象。也因为这样,一些决定从商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抱着贪利投机的心态,他们认为商人本就该如此。这就使得古代许多工商业的老板,在积累一定财富以后,就希望后代能够从“工商”转向“士农”,读书习字考取功名,或者置办产业,成为大地主之类的。虽然到了明清时代,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儒家的思想早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当然,“重农抑商”的政策,本身是符合中国的自然条件的。中国土地广阔,矿产丰富,在古代的生活条件下,只需要发展农业,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源进行调配,就已经可以满足发展需要。只是进入近代以后,货物种类繁多,技术复杂,需要在地区间甚至国家间进行分工合作,迫使工商业发展起来。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重农抑商”究竟是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原因何在?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这里只是借这个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