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制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做好2010年高职专业申报工作,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和三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提出制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走“工学结合,院校合作”发展道路,围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院校合作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二、基本原则1.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建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积极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分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22.适应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把握国家卫生改革政策,特别是国家重点扶持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市场,确合实际,切忌定位太高。3.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继承我院教学改革成果,保持课程模块的相对稳定。卫生职业教育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我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还要依据我院学科群建设的发展思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我院办学特色,继承和发扬我院教改成果,体现学分制原则,维持主干课程、课时、学分等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4.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培养,增加资格考试培训、技能证书培训内容。加强院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顶岗就业,半工半读等多种培养模式。三、组织实施1.领导小组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在三峡学院教务处指导下,由教务科组织实施,实行系(部、中心)主任负责制,会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全员参与制订工作。为了保证制订工作顺利完成,特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沈曙红3副组长:胡兴娥、林治军、赵宏、董贞荣成员:护理专业:殷翠、吉洁医学检验专业:谭宏军、刘明药学专业:杨林、赵忠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牟志伟、宋波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朱成智、洪丽、张国富助产专业:王亚莉、黄波公共、基础课程:陈泽新、吴玉斌、罗明玉审核与校对:杨先哲2.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10.3.10-2010.3.29)。各系(部、中心)组织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第二阶段(2010.3.29-2010.4.2)。各系(部、中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上报教务科。第三阶段(2010.4.2-2010.4.20)。教务科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各系(部、中心)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教务处。四、主要内容(一)制订专业:高级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医学检验共六个专业。(二)适用对象及实施时间:适用于2010级以后全日制高职学生,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4(三)学制与修读年限:教学模式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3年,按每学年2学期制定培养方案(四)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查,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范围、规范人才培养规格。(五)学分安排1.学分计算方法:除体育课按30学时计1学分外,其它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按每1周计1学分,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折合成周数后计算学分。2.总学分和学分结构:教学总学分控制在140学分,一般不超过145学分。(1)非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总学分控制在100学分左右,其中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知识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和职业活动类课程的比例约为4:2:4,各类课程比例可上下浮动10%。(2)实践教学环节应不少于40学分。其中毕业实习32学分,见习4学分,其它实践教学活动4学分。(3)各专业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均应获得6个课外学分。3.总学时和周学时:各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总学时数应控制在1600学时左右。周学时数控制在26-28学时(包括选修课)。(六)教学活动时间教学活动总周数为146周,其中非实践教学65周,假期32周,5实践教学及其它教学活动49周。每学期一般安排20周。具体周数分配见下表。入学军训□入学教育⊙单元教学=专用周顶岗实习和见习※职业教育毕业教育■考试∷运动会▲长假﹠机动#学期周数假期总计教学做一体化△综合训练◇一211410.510.5201252二16111120三13410.510.5201252四152111020五191020242六413111020合计215807362516212026146(七)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课程类型分为知识类课程、技术方法类课程和职业活动类课程三个类型。2.知识类课程包括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医学基础知识类课程。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安排参照教育部有关文件执行。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类课程按我院课程改革整合成果,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选择。3.技术方法类课程主要指从事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术、基本方法类的课程。职业活动类课程是指基于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学习任务。4.学习领域课程:技术方法类课程和职业活动类课程属于学习领域的不同层次。学习领域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通过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51135213445周项目数学期6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中完成学习,一般以工作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表现为理论、实践与工作任务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各专业应组织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设计学习情景,建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这是此次制订的主要内容。5.每个类别中还设置一定的选修课(学习拓展课程),分为全院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一些知识拓展课程、专门化课程、订单培养课程和为进一步深造的提高类课程。选修课按照相关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修,各学期的选修课程门数要大致均衡。6.实践教学实行实训、见习和实习“三段一体”教学模式。实训按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能力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设置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学生实习前安排2周岗前培训。实验课应根据专业特点,多安排一些技能性实验,少安排验证性实验。7.学期课程设置:第一、二学期以知识类课程和技术方法类课程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职业活动类课程和学习拓展类课程为主。第五、六学期安排实习和培训。8.课程编码:(八)毕业实习与见习。学生在开始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在第三学期课程结束后)安排4周专业见习。在第二学期安排约1周的课间见习,课间见习属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由任课老师灵活安排。在完7成课程和取得要求的相应学分后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实习时间不少于32周。(九)毕业考核。在毕业实习中期和实习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考核方能毕业。五、后续工作本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是课程体系框架,各系(部、中心)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完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务科2010年3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