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11体育课教案设计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体育课教案设计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生体育课教案1课内任务:1、通过初步学习挺身式跳远技术,进一步发展下肢和腰腹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培养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2、通过技巧展示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协调性,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3、通过垫上力量练习,提高腹肌、背肌力量素质。一、开始部分1、课堂常规(略)2、宣布课的任务:挺身式跳远3、值日生播送一条体育新闻4、准备活动①蛇行变向跑,注意协调放松和组织纪律性。②徒手操八节(略)二、基本部分好文供参考!2/111、挺身式跳远:动作要领:助跑起跳后,摆动腿大腿积极下放后摆,与起跳腿靠近,同时两臂向侧后方挥摆后振,形成空中挺身姿势,落地前,两臂经前向后方摆动,收腹举腿,小腿前伸落地。组织练习顺序:①、在跑道上连续做助跑三步起跳练习。②、原地做挺身式模仿练习。③、从70--80厘米的高台上向前跳下,空中成挺身姿势。④、短程助跑,在起跳板上起跳,摆动腿踏在正前方高约60--80厘米的跳箱上并迅速蹬伸成挺身姿势后落入沙坑。⑤、短、中程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10重点:起跳与腾空难点:腾空步2、学生技巧展示练习153、垫上力量素质练习(1)仰卧起坐组织:一分钟练习,两组交替进行(2)背肌练习15×2两组交替进行三、结束部分好文供参考!3/111、垫上放松躺在垫上自己轻拍腹部,轻轻抖动腿,站起来,轻轻抖动全身。2、讲评并布置课外作业:腹肌、背肌练习3、收器材4、师生再见。体育课教案2活动设计大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能使其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幼儿的体质不断增强。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激发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其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生理特征紧密联系,它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心理需要,它对幼儿生长发育、心身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作用。本次活动围绕“动物王国”主题,创设了“动物运动会”游戏情境,目的在与在游戏中帮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特点,乐于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集体参与集体竞赛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我首先组织孩子们对每种动作所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讨论,总结出每种动物动作要领后,带领幼儿进行集体练习。好文供参考!4/11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兔都是女孩子选择,选择小猴的小朋友刚开始只有两个,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次运动会每个比赛项目都设一、二、三名。”听我这么一说从螃蟹队中走出了五六名孩子参加小猴爬比赛。然后分角色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情景中练习,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最后进行了比赛,还对荣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孩子进行颁奖,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活动目标1、学习快速侧步行走,动作的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2、能大胆、积极选择扮演的小动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游戏。3、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活动准备垫子、平衡木、橡皮筋、沙袋若干、动物头饰若干。活动过程一、准备部分。好文供参考!5/111、模仿小动物入场,做小动物模仿操。2、幼儿听信号快速反应走。游戏“1、2、3”看谁反应快:听到1往左走,听到2往右走,听到3停住。游戏2—3遍。二、基本部分1、学习侧步行走。(1)请幼儿说一说什么小动物爱侧步走?请幼儿模仿“螃蟹侧行“的动作,其他幼儿观察。(2)请幼儿说一说该动作的动作要领,幼儿再次体验动作。(3)游戏:螃蟹1、2、3。2、游戏:小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在森林里要举行“运粮”比赛的运动会,螃蟹、小兔、小猴、小狗它们都来参加。它们要爬过草地,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最后将粮食运到目的地。你们也想去参加吗?请幼儿选择自己扮演的动物。(1)交代游戏规则。小朋友要学自己扮演的小动物走路的样子:螃蟹是侧步行走,小兔是跳,小猴是手脚着地爬,小狗是跑。小动物将粮食运到目的地后,赶紧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第二个小朋友才可以出发。(2)教师示范,幼儿练习。好文供参考!6/11(3)幼儿比赛。(4)教师讲评。三、结束部分。(1)幼儿分组进行腰背及下肢放松活动。(2)小动物们带着自己的食物回家。活动反思此次活动目标的制定较为清晰恰当,符合《纲要》的要求,并且目标基本完成,环节设计也层层递进,游戏中幼儿态度积极,情绪良好,在新授侧步行走时,教师亲自示范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接着进行侧步行走专项比赛,如此突出活动的重点,大部分孩子均能充分掌握侧步行走的动作要领。另外,本次活动的预设目标是以孩子为本,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扮演参加比赛,这一环节中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让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的孩子都有一个选择权,满足孩子的不同需要同时遵循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但是如果能让幼儿交换一下自己扮演的小动物,并且用小动物们的动作、行动来表现每种动物的特征,通过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进行比赛,取得成功的喜悦,也许更能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需改进之处:1、热身活动时间短,幼儿没有完全热身。在学习好文供参考!7/11新的动作技能时,时间较少,部分幼儿还未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而游戏环节所花时间较多,造成幼儿运动负荷过大。因此,今后要注意把握好幼儿的运动量并多加注意安全问题。2、幼儿在练习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同时基于活动设计的目标,对幼儿的表达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体育课教案3活动要求:1、利用平衡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2、克服幼儿胆小情绪。活动重点:在平衡台上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活动难点:爬过排成一列的平衡台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请小朋友做各种平衡动作。二、练习各种动作1、请幼儿学样,练习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的动作,保持身体平衡。2、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好文供参考!8/11三、游戏:小蚂蚁过桥1、平衡台排成一列,在上面四肢协调爬。2、幼儿练习3、游戏体育课教案4一、指导思想排球运动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了解排球运动的文化,懂得排球运动的特点,掌握简单的排球技术原理。逐步提高基本技术的动作质量和综合运用所学各项基本技术的能力,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排球运动的乐趣和价值,不断提高排球运动技术和参与比赛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对于提高身体机能,培养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精神。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中的发球技术,此技术在比赛可直接作为进攻,发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方的一传,一传质量不好会大大影响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学好发球技术是我们初中排球教学的重点之一。激发好文供参考!9/11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学习正面上手发球的技术和方法,明确正面上手发球对自身发展的价值。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进退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课是正面上手发球的第一节课,着重从正面上手发球技术中的抛球、挥臂,手型、击球点为关键,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学情分析本课为正面上手发球单元教学中的第一次课,本次课所授班级为九年级学生,有40人,经过初中两年基本技术的学习,学生对排球掌握已经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并且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学生体育基础水平很不平衡,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80%的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上手发球的技术,所以本次课练习以理解和掌握正面上手发球技术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正面上手发球的动作要领。2、技能目标:在熟悉球性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上手发球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明确上手发球的击球部位,好文供参考!10/11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骄不躁、坚持不懈的精神。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抛球、挥臂、击球部位难点:抛球、挥臂时全身协调用力六、教学方法运动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手段以分层教学为宗旨,示范、讲解、练习、提示、个别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所特有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条件,因材施教。1、“进退法”发球教学采取“进退法”发球教学方法(站在进攻限制线后正面上手发球,发球过线后后退一步再发球,没有过网则前进一步再发球,如此类推,直到端线或标志线)2、示范、挂图结合讲解。3、组织形式:集中示范与讲解;个别纠错。七、教学流程1、准备部分(6′):上课常规→绕半个足球场慢跑三圈→球操,充分活动开身体各部位,为下一部分的技术教学做好心理、生理上的准备。2、基本部分(34′):依据四幅教学挂图学生自主、好文供参考!11/11合作、探究学习→练习按“进退法”发球要求进行发球尝试,两人一组面对面隔线练习→教师讲解、示范并指出练习中的主要问题→用辅助练习手段(先集体徒手练习,两人一组持球抛球、挥臂、击球练习)突破重点、难点→按“进退法”发球要求进行发球学习、老师积极引导,个别指导→学生展示、相互评介→素质练习(深蹲、蛙跳)3、结束部分(5′):①广播体操队形做四肢放松操,充分放松身心;②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强化技术要点、学习价值,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布置课外作业,与学生一起清整场地器材八、效果预计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通过排球正面上手发球学习,使85%学生初步掌握原地正面上手发球的手型、发球时触球部位和挥臂动作。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35%左右,平均心率达到130-140次/分。场地器材:半片足球场,排球4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