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论文【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案例分析论文【4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案例分析论文【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万福生科案例中各方行为分析【第一篇】万福生科能够造假成功,顺利骗过证监会发审委,成功上市并多年未被发现,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这其中会计人员、财务总监、审计人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会计———造假的直接执行者在万福生科造假案中,会计人员是造假的直接执行者,在公司管理层的授意下,会计人员直接制造了虚假的原始评价、虚假的会计凭证、虚假的财务报表。1、虚假的原始凭证万福生科的主要造假手段是伪造凭证,虚构收入。为了让虚假业务看起来真实合理,万福生科按照业务流程,伪造了销售合同、仓库出入库单、运输单据、销售发票、银行单据等,没有这些原始单据的配合,万福生科财务报表上虚构的。大额销售便无从说起,这导致了原始凭证的失真。2、虚假的会计凭证在万福生科20xx年10月25日发布的更正报告中,多项业务的数据发生大幅度缩水。例如,公司20xx上半年的预付账款金额总数为亿,更正后变为亿,前后金额相差亿之多,从中可以分析出,万福生科因预付工程款、设备款等确实曾预付给一些公司预付款项,双方有银行往来账目,但万福生科在原始单据的基础上,总共虚增金额亿元,导致会计凭证失真。3、虚假的财务报表最后,虚假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必然导致据此编出的会计报表数据严重失真。(二)管理层———造假的策划者管理层是造假的策划者,在这里主要分析万福生科的董事长龚永福先生和财务总监覃学军女士。龚永福文化程度不高,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企业家,他更关注产品的市场和销售,而不太关注公司的财务,把公司财务基本上交给覃学军,而覃学军仅有大专学历,此前未有上市公司财务经验。她从万福大米厂的会计开始干起,一步步做到了上市公司万福生科的财务总监,她的成长可以说是万福生科董事长龚永福一手栽培与提拔的,所以她主持的公司财务部门完全就是公司董事长意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志的推行部门。为了美化公司业绩,在董事长的授意下,财务总监从外部找来高手策划指导公司的造假,并最终骗过了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和发审委,使公司成功上市。(三)审计———造假的纵容者审计人员是造假的纵容者,在万福生科造假事件中,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未能执行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没有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因而未能识别出其虚假错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造假。在中国证监会因万福生科事件给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及签字注册会计师王越、黄国华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证监会认为中磊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存在两点明显失职:第一,IPO审计阶段函证程序缺失;第二,IPO审计阶段未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对于第一点,中磊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万福生科IPO财务报表过程中,未对万福生科20xx年年末、20xx年年末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函证,也未执行恰当的替代审计程序。其中,银行存款函证程序的缺失,导致中磊会计事务所未能发现万福生科虚构一个桃源县农信社银行账户的事实,万福生科20xx年以该银行账户虚构资金发生额亿元,其中包括虚构收入回款约1亿元;应收账款函证程序的缺失,导致中磊会计事务所未能发现万福生科20xx年、20xx年虚增收入的事实。对于第二点,中磊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评价万福生科舞弊风险时,认为其管理层为满足上市要求和借款融资需求,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和压力。在已识别出包括营业收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在内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的情况下,中磊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未实施有效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上述失职,导致了审计的失败,纵容了造假。案例分析论文【第二篇】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手段较多,早期使用较多的是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费用与资本互相转化、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而近几年使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等手段较频繁,做法从明显到隐蔽,但都是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一)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此种手段是通过会计造假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精编资料,供您参考绩,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千方百计虚构利润。例如,利用跨年度时间差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通过虚构交易、虚开销售发票,从而虚增销售收入,第二年以销售“退货”的方式转回;隐瞒费用,蓄意推迟营业费用的确认,虚增当年利润。会计报表上反映出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比例严重失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呈背离趋势,甚至出现很少或负值的现金净流量匹配巨额净利润的不合理现象。(二)费用性支出资本化与资本性支出费用化上市公司故意混淆费用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例如,将研究开发费用、日常性开支以及其他应该作为费用核算的成本项目资本化,从而不在当年或当季的营业收入中扣除这些费用,而是逐年分摊以便从未来的收入中扣除,从而抬高公司当年或当季的账面利润。相反,为达到降低当期利润的目的,对资本性支出予以费用化,人为调控利润。(三)利用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有90%以上的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关联方之间可以通过不合理的转移定价调节利润,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关联交易。很容易调整、控制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例如,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资产出售,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虚增资本和资产;通过欠公允价格的商品交易,虚增虚减利润;通过所谓的资产重组、租赁、托管经营,名为“优化资产”,实为转移利润或亏损;通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彼此之间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隐瞒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四)滥用会计准则1、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活动一定的灵活性。如一些运用灵活性较强的准则,充满了主观判断。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根据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对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进行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进而调节当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例如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巨大变更,对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2、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上市公司恶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管理费用增加,利润隐藏,损益表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反映为巨额亏损,实为以后年度转回利润埋下伏笔。或者蓄意计提其他秘密准备,“以丰补歉”,造成公司收益平稳增长的假象。反之,对该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提或不足额计提。例如,对已经贬值的资产长期搁置不处理,对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计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隐瞒损失,虚增利润,直到因关联公司无力还款,问题彻底暴露,才不得不对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当年巨额亏损。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因复杂,巨大的利益驱动、低廉的造假成本、相关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不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巨大的利益驱动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不少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资金,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编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股东信任与支持。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管理层、中介机构等整个相关利益者同时参与并获得不菲的收益。1、向资本市场“圈钱”。一方面是上市“圈钱”。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些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大多数公司的上市动机首先是为了解决资金流量等内部问题。这些公司为了成功上市,往往调整甚至重做会计报表,虚构利润,进行财务包装。另一方面是增发“圈钱”。不少公司上市成功后,公司质量并未明显提高,业绩增长缓慢。“圈回”资金除了补给现金流外,富余资金的投资方向并非招股说明书所述那样明确,改变投资计划、盲目进行扩张和多元化投资的情况较常见,又会形成新的亏损,出现新的资金短缺。那些经营业绩较差甚至亏损的公司,为了保增发或配股,提高配股的价格,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2、为了保留上市主体资格。很多上市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业绩水平,不少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第四年就“ST”了。据统计,目前有近1/10的公司因连续多年亏损已经被戴上“ST”、“PT”的帽子,甚至被退市。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避免被“戴帽”处理,或为了早日“摘帽”,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保留所谓“壳资源”。《牛牛范文·》3、协助控股股东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少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取得配股、增发后,挪用上市公司资产、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侵害公司利益、虚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无偿占用上市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公司资金,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据统计,1992~20xx年底,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丑闻,比例接近20%。4、配合二级市场操纵股价。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本公司的股票价格或为使股价达到某个高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庄家、股评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借助虚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引起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风波,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5、实现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报酬、升迁等)与公司的经营状况、股市表现密切相关。当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出现财务危机时,一些公司管理者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使自己收益增加。6、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一是当地政府的利益需求。上市公司大多成为所在地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利益需求,地方政府对某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需求。截至20xx年2月底,我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73家,而1997年参与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88家,证券相关审计市场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集中。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业内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持与大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护自身利益,违背独立审计原则,参与了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播。(二)低廉的造假成本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成本低廉。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截至20xx年3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1349家,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使得公司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随意性较大,客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观上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于缺乏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兼之此类会计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对其公允性的判断所需信息较多,不仅使一般的投资者难以判断,有时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准确评判。(四)监督不力1、内部监督控制不力。虽然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框架,初步实现了“形似”,但距离“神似”还有很大差距。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是与董事会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董事会受控股股东支配,很多公司董事会职能越位,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对公司财务以及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