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读书随笔5篇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参考下载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政治教师读书随笔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政治教师读书随笔1在读一本书时,我很喜欢对这本书成书的背景进行研究,并且对作者写作时的因源和学术背景、以至于个人感情和身世也倍感兴趣,我觉得这对于书可以产生更加设身处地的理解,也颇有自己写作的意淫感觉。《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成书于1948年10月,作者将刊于《时与文》杂志的17专论汇集成书,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刊行。,王亚南是一位财经学者,因为李约瑟的关系,“误入”官僚政治的研究之中,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加于阐述,同时也比较分析了西方从领主经济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对与官僚制的需求,从作者引述资料可以发现——作者总体上还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的专家,在分析西欧的官僚制度的发展中——作者着重强调了商业流通经济的需要必然迫使打开政治上相互割据的局面,类似于德国统一前一条通往法国的铁路在德意志境内就要换好些次货币和付好多次关税,经济的独立就要求各官员是“各事其主”。但是国家统一的建立就要求,中央集权的发展,各种官职是服从一种统一的规制。书中作者竭力克制着情绪,不希望他对官僚主义的痛恨影响到客观的写作,可无意中流露的言语深感作者的切肤之痛。王亚南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深度,超过了中国很多官方学者,可以和王亚南相提并论的马克思思想的学者,应该还有彭迪先和沈志远,可惜他们在1949年后,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时代,并没有可称道的著述,反倒是的1949年前,有着惊人深刻的论述。我在阅读此书时率先看了后面的《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和胡培兆先生的《铲除官僚政治的理论利器》,我看出了一些问题,作者从1927年担任政治教员,当时所谓的政治教员中有70%时共产党员,这在我同时阅读的美国·陶涵先生《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有详细的介绍,此后大革命失败,作者逃亡日本,后接触《资本论》,此后20年的时间用于翻译《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专著,显然在当时中国环境中,难免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政治存在很深的芥蒂。中国的官僚主义论述,以及官僚主义赖以生存的地主经济的基础,即使现在还是如此。制度上名义的公有,却没有公有的可能,成为一种空制度。本质还是官僚权利的范畴,因此,土地所有权是官僚政府一直不放弃的生存基础,房地产,宅基地,工商业用地,都是使用权。王亚南还有一些根据矛盾分析得出的预言,这些预言正在被检验其真理性。在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察举、征辟等为主的人事录用制度,其实一开始就像韦伯所说的一样德国的科层制的建立与德国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分不开的,中国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的发展也与大一统的战争离不开,这时候个人的出身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是能够为了统治者带来福利。中国后期的发展,离不开两税制与科举制,一个方面保证了封建经济的一统和统治者收入的来源,一方面确立统治者网罗人才的独立性和农民与官僚之间的互通性。同时,中国官僚非常独特地与儒家思想、礼仪乡土联系在一起,使得官僚本身能够获取极大的社会资源。在中国战争事情,官僚制度开始变形,官僚资本开始控制国民经济,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迫使纸币贬值聚敛老百姓的钱财,这与西方的战争时期军火商人的发展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国家实力反而会上升,但是各种官僚和军队势力很难瓦解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深厚根基,只要做得还是收刮民脂民膏的勾当。其中有较大的缺陷就是,作者的文章学术并不是很强,对概念的逻辑和立论、证明的分析力度不够,文章一开始是发表在《时与文》杂志上,所以写得比较笼统和平实。政治教师读书随笔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汉代的政治制度十分推崇,而对于清朝则迎头痛批其“‘部族政权’之下的‘法术’和‘私心’”,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全面的。首先汉代与清代的条件相隔两千年,社会各个方面差距很大,汉代“官级较少”,“经济生活简单”(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统治难度要大大低于清朝。然而也可以这样看,汉代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制度是合格的,而清代的制度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来看则十分腐朽。但是这也是制度的表面现象,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著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虽然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这本书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对于各种制度的联系发展和变迁原因也有详尽全面的论述。对于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都有所介绍。缺点是没有对于经济的过分关注,对于财政制度、司法制度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本书浅显易懂,故而比较好读。也不乏幽默之处,据说人大的张鸣教授的课也是不错的。政治教师读书随笔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首次以其“大历史观”分析明代政治制度的症结,并探究现代中国之来路。主要分为七章,从几个很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万历,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展开探究全面的政治制度问题。虽然取名《万历十五年》,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局限,并称为“大历史观”,对于政治、历史、社会都有较深入的分析。在这本书中,也能看出一些英文翻译的痕迹,也可以看做一本外国人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看法的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各自的领域积极探索,致力于改革和创新。但是,他们最终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文官为主的官僚政治体制却依然阻碍该改革的进行。所以政治制度是这是一本影响比较大的书,写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十分新颖的,并且于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也有所突破,不仅对于学术有重要影响,对于其他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出版之后面向大众的历史写作层出不穷,比如易中天等人,与这本书开创的写作方法不无关系。《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本书学术性较强,所及史料非常详实,论述范围也十分专门。但宋朝是一个在人事和科举制度比较有特点的朝代,研究其制度的成因与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也十分有意义。我只大体上阐述一下自己对于宋代官制的看法,并不详究书中繁杂的各种“叠床架屋”似的官制。书中主要围绕宋代文官选任制度中的各种问题的矛盾冲突与折衷论述。“宋代的官职特点在于官、职、差遣分离。对寄禄官秩的磨勘叙迁、对差遣职任的委派除授,构成宋代铨选的主要任务。”宋代科举最盛,这是统治者拉拢士人阶层的一种手段,并有较成熟的荐举制作为补充,这样的官僚系统是有经验的,但是我认为宋代的官僚机构的繁复是一大弊端,冗员的现象便体现在官、职、差遣的分离,也体现在“员”与“阙”的矛盾之中,这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两分相似,很多大学生好似候“阙”的“员”,这应当让我们思考制度问题。宋代官制与当今相似的另一个问题是“官场文化问题”。磨勘法固有它存在的积极原因,比如书中所述“防止攀援朋比”,“加强集权的政治”,(p117)但是不可否认的产生了人浮于事,“不求奋励事功,但务墨守成规以保无过”的消极官场文化。这与当今时代的有些现象十分相似,官员但求无事,不求上进,这是有历史因素的,也有政治制度因素。当今对于基层的官吏的“考课”竟与古代惊人的相似,首先是税收,其次是稳定发展,即“无事”,当然今天的监察制度可能更加严格,但依然没有改变官员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中国就缺乏一种忙碌于政事的官场氛围,官的文化需要改进,但中国来自人民的压力不像西方那样大,缺乏改变的动力。所以我认为当今对于官员选任仍缺乏沙汰机制。政治教师读书随笔4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