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关键词: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1-0010-15根据《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专项研究课题的要求精神,本专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对制造资源(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农业的原材料或工业的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是工业中除采掘业和公用事业之外的产业[1]。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2]。(二)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3]。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三)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我国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先于经济追赶”的目标,完善和发达的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红利”。以中国和美国比较为例: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是美国的3.3倍,总人力资本(指15~64岁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只有美国的38.8%;到197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超过了美国;到201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相当于美国的3.60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将是美国的3.85倍。见表1[4]。说明:总人力资本=(15~64岁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数来源:PopulationDivisionofthe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oftheUnitedNationsSecretariat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2年份195015~64岁人口(100万人)总人力资本(10亿人年)中国美国中国/美国(%)中国美国中国/美国(%332.94102.18325.80.3330.85638.81960366.61111.76328.00.7331.02371.41970454.24129.49350.81.4541.395104.11980585.73152.17384.93.1221.828170.61990756.64167.59451.54.8652.024237.32000864.73188.65458.46.7882.379283.12010999.57209.51477.19.8962.532360.92020996.04215.63461.910.9562.652385.0Revision,中国平均教育年限系作者计算,美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自BarroandLeeDataset,(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在这支产业大军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这支人才队伍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5],数量最为庞大,是形成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保障。根据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资料,2014年,机械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1800万人,技术技能人员约为980万人,占比为55%;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约为380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为2000万人,占比为52.6%;石油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85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为380万人,占比为44.7%。(五)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05年以来的近10年中,职业院校共培养了近8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6]。对制造行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那些进入制造业企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在技术员和操作工人岗位任职,在技术员岗位的约为70%,在操作岗位的约为75%[7]。见表2。表2我国部分地区、部分制造业行业企业近三年录用的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中不同学历所占的百分比(%)地区或行业宁波技术人员生产工人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其他高职高专中职高中初中27.830.042.2—8.558.713.219.6沈阳28.859.311.9—47.250.52.10.2重庆16.822.161.1—13.863.716.26.3化工行业33.530.434.91.222.047.811.518.8装备制造18.620.6652.777.9214.3260.6213.8711.21汽车行业817.481.99—17.6243.8629.104.89注:在汽车行业,技术人员中另有研究生学历者占9.53%,生产工人中另有本科毕业生4.53%。二、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二产大约有2.32亿资源(一)国家大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快推进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调整教育结构,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未来10年中,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此后,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都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统领目标,不断予以强调,并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丰富,见表3、图2。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图2国家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文件名称目标表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国发[1991]55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定》(国发[2002]16号)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16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2010—2020年)》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国发[2014]19号)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资料来源: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二)我国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见图3、图4、图5、图6。2014年,全国共有1.33万所职业院校,年招生总规模1000万人,在校生近3000万人。职业教育招生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高等教育的46%。职业院校中的1327所高职学院基本覆盖了全国每个地市和主要行业,1.19万所中职学校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区。职业院校开设的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产业领域的主要岗位和工种。近10年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从1256万人增至180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479万人增至1007万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对2005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她认为,经过多年探索,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始终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坚持就业导向。把增强职业能力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三是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成才、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坚持多元办学。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五是坚持分类指导。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突出办学特色。六是坚持示范引领。支持示范(骨干)学校建设,形成典型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8]。图62006-2013年高等教育职普比例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3数据计算得出。(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相对党和国家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