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浣溪沙·握手河桥柳似金朝代:唐代作者:薛昭蕴原文: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翻译:⑴花心:花蕊。⑵蕙风兰思:形容美人的思绪和风度。蕙:香草名。《离骚》:“岂维纫夫蕙茞。”兰:亦香草。《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寄清琴:将情思寄于清越的琴声之中。⑶楚烟湘月:回忆往日游宴时的意境幽静、凄迷。沈沈:也写作“沉沉”。赏析:这首词写男女的欢会与分别。上片先从分别写起,河桥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别时的留念,并兴起相见之迟,相别之速。“蕙风”句是从弦管之间写女子的风度、情怀。下片写临流饯别,以春水之满状心意之满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挚,用语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结情,楚烟湘水,皆已寂寞,纯是分别时的感情外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二篇】原文: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译文已经习惯了天涯路远的奔波,没必要再添加无谓的要愁。天又冷了,眺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来临。不要因为满心的愁绪醒来而又去登楼远眺。一生劳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马。就连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话我的形单影只。要劳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词为平韵四十二字体。浪愁:空愁,无谓地要愁。宋杨万里《无题》:“渠侬狡狯何须教,说与旁人莫浪愁。”漫:副词,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萧萧:形容马嘶鸣声。代马:北方所产之马。代,古代郡地,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曹植《朔风诗》:“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刘良注:“代马,胡马也。”寂寂:形容寂静。牵牛:天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此谓天上的牛郎尚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作者却难以与妻子团聚,故而这人间的“寂寂”连牛郎也为之发笑。劳人:要伤之人,这里为自指。《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眺眺。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高诱《淮南子》注:“‘劳,要也。’‘劳人’天要人也。”赏析:此词当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后的一个七夕,其时纳兰性德身处牧场,有感于分离而作此词。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纳兰性德由司传宣改经营内厩马匹,常至昌平、延庆、怀柔、古北口等地督牧。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三篇】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消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译文不要说这酒杯太深,如琥珀般的酒太浓,而未醉即已意蚀魂消。消风阵阵,伴随着传来的时远时近的钟声。瑞脑香渐渐熄灭,我从梦中醒来,如辟寒金鸟一样的金钗太小,头髻都松了。就这样清醒着,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李白《客中行》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这里借指首饰。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醒时”句:此句意谓深闺寂寞,醉也不成,梦也不成。深夜醒来,空对烛花,心事重重。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赏析此为闺情词。全词含蓄蕴藉,颇得婉约之妙。清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其婉约特色,一是表现在抒写惜春悲秋的柔情上;二是艺术上委婉、含蓄。此词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通篇表现的是闺愁,主要采用“映衬法”,词作情景交融,“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开头写“莫许杯深琥珀浓”,以深杯浓酒来消愁,其愁绪绵绵可想而知。““未成沉醉意先融”意谓酒虽然没有喝多少,心却已经醉了。此词开头以饮酒说愁诉恨,情思深沉,却又似不甚经意,这种淡中寓浓、似淡实浓的词句,颇得隽永。“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两句则是进一步描绘女主人公辗转不寐的绵绵愁思。香已消,魂梦断,可见夜之漫长而梦寐难成。金钗小,髻鬟松,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席、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结句“醒时空对烛花红”点题,将女主人公的满怀愁绪以景物映衬而出,景语实为情语。全词在语言锤炼上也是颇见功力的。首先是精炼、形象、表现力强。如“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深”、“浓”两字,形象地勾出词中人即将豪饮之态。又如“应”、“空”是两个普通字眼儿,在这里却有极强蕴含力。“应”不仅写出钟声、风声相互应和的声响,而且暗示出女主人公深夜不寐之态,披露出人的脉脉愁情;一个‘“空”字又带出了词中人的多少寂寥哀怨。“香消魂梦断”一句中两个动词、用得也极为精炼、形象,它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梦寐难成之状。“辟寒金小髻鬟松”句中的“小”、“松”是一对形容词,而且又是相反相成,鬟愈松,钗愈小,颇有点思辨的味道,以此生动地描绘出词中人辗转床侧的情态。此句着此二形容词,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它使读者通过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精炼、生动的笔墨,令人叹服。其二,通俗的口语与典雅的用事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作品中。“琥珀”、“瑞脑”、“辟寒金”均是典雅富丽之辞,而“杯深”、“消来风”、“香消魂梦断”、“髻鬟松”、“烛花红”等等又是极为通俗、明白如话的口语,这些口语经过锤炼加工,使其与典雅的用语相和谐,体现了“易安体”的显著特色。创作背景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所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四篇】原文: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有无中:若有若无。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酒阑:饮酒将尽。悲风:指凄厉的秋风。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赏析二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浣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张孝浣约着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可是如今的成了边塞之地,这本身就够让人痛心的了。具有满腔爱国热忱的张孝浣,面对破碎的山河,哪里还有心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何况极目远望,看到的不过是烟尘滚滚,战旗飘舞的战场,再听到那撕裂心肺的马鞭声,作者的心情自然就更加沉痛了。上边写景,逼真地烘托出“边塞”的气氛、作者的心情。下片直写作者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已是遍地烽火,“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的者民,作者感慨万端,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可是,“一尊浊酒”又怎么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呢?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作者终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的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作者的艺术技巧,由此也可见一斑。张孝祥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五篇】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张先〔宋代〕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译文这个日日思念丈夫的妇女正在百尺高楼之上展望。她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江上水气弥漫,船只在雾气中航行,远处看不清楚。她看着它们慢慢地驶近自己。她仔细地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只。失望之余,她埋怨起他来,觉得他不如江潮有信。她和她的丈夫可能曾约定开春相见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