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结构逐渐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全市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直辖11年来我市GDP保持了平均每年10.7%的增速,经济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就业。全市从业人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就业压力减缓。1985-2007年全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1-4.1%之间,城镇就业形势较为平稳。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市城乡从业人员达1620.86万人,比1985年增加188.83万人,增长13.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663.65万人,比1985年增加394.28万人,增长146.4%,平均每年增长4.2%。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城乡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我市大农村,大城镇的典型二元经济格局,导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长期偏大。1985年,城镇从业人员仅有269.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8%,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在乡村就业。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2007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63.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0.9%,城镇从业人员比1985年增加1.5倍,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各种联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的择业观念逐渐转变。到2007年,全市1620.86万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964.3万人,占59.5%,与1996年相比下降2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拥有从业人员97.02万人,占6.0%;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559.54万人,占34.5%,分别比1996年提高5.3和18.2个百分点。我市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新就业格局。(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规模迅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将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等基础设施。就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753.67万人,占46.5%,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288.55万人,所占比重下降了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25.99万人,占20.1%,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了102.62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了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41.20万人,占33.4%,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了374.76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我市形成了一、三、二的就业格局。图一:1985-2007年重庆市分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8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年份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职工平均工资显著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098元,与1978年的632元相比,增加22466元,增长36.5倍,年均增长13.2%。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6.3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6%。一、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几个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变化大体经历了平稳增长,高速增长,波动增长,快速增长4个阶段。(一)平稳增长阶段(1978年至1984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摆在了重要位置,大量安置城镇就业人员,调整职工工资,职工平均工资由几十年不变的“一贯制”进入平稳增长通道。1984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98元,比1978年增长42.1%,平均每年增长6.1%。(二)加速增长阶段(1985年到1992年)1985年至1992年,中央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全民、集体、个体、外商等不同所有制经济进行合作、合资、联合,小型国有企业可以“租”、“包”给集体企业或个人;十三大又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加之物价大幅上涨,职工平均工资保持加速增长态势。1992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468元,比1985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1.4%。其中,1988年通货膨胀因素,导致当年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达到21.3%。(三)波动增长阶段(1993年至2002)从1993年至2002,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经济发展迅速,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快速增加,但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02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960元,比1993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8.4%。其中,1993年至1995年,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都在20%以上,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增幅均低于10%,1994年增幅达到波峰,为38.5%,1997年增幅为波谷9.8%,波动幅度达到28.7个百分点。(四)快速增长阶段(2003年-2007年)2003-2007年,随着我国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增长,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在保持了16.1%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波动幅度控制在6.7个百分点以内,实现了较为平稳的快速增长。图二:重庆市主要年份职工平均工资指数(以上年为1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78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年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指数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8》。二、直辖以来,硕果累累职工平均工资加快增长速度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直辖11年来,随着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老百姓从中受益,呈现出职工平均工资增幅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1996-2007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速为14.9%,比直辖前(1978-1996年)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劳动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实质上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在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分配比例的适当以及两者在增长速度上相适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人均创造的价值量,它代表财富创造能力。从根本上看,工资水平的增长只能来源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劳动者平均工资增长适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有利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但劳动者平均工资过低、增长过慢会阻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工资增长角度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均快速增长。其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75.2%,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09.5%,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慢265.7个百分点,生产增长远快于工资增长。分时段看在1985-1996年的11年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6.1%,而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增长仅为28.3%,比社会劳动率增长慢137.8个百分点。而直辖以来的11年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224.1%,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增长322.2%,比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快98.1个百分点。直辖11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快于同期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一:主要年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比表年份GDP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比较ABC=A/BDEF=D/EF-C198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990139.2109.6127.0195.1166.7117.0-101995258.3119.4216.3434.3364.6119.1-97.21996287.2120.1239.1482.7399.9120.7-118.42000403.4118.0341.9772.6382.4202.0-139.92005676.6112.5601.41602.1407.4393.2-208.22007877.5113.2775.22225.2436.7509.5-265.71996-2007305.694.3324.1461.0109.2422.298.1注:本表以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代替平均人数,不影响趋势分析。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8》。三、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对平均工资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有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和其他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07年底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5.1%,社会利益群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职工工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从职工工资总额构成上看,其他经济单位所占份额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所占份额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80年占78.6%下降到2007年的56.3%;城镇集体经济单位所占份额则呈快速下降态势,从1980年的21.4%下降到2007年的3.2%;而其他经济单位从无到有,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0.03%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40.5%(见图三)。图三:1980,2007重庆市分经济类职工工资总额构成0102030405060708090经济类型比值(%)1980年2007年1980年78.621.402007年56.33.240.5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8》。(二)从职工平均工资上看,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速最快。1985-2007年我市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速分别为:15.3%、13.5%和15.7%。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递增速度最快,领先国有、集体经济单位0.4和2.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同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值一直在1:0.62到1:0.72之间窄幅波,而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同国有的比值波动幅度较大,从1:0.77到1:1.68,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从1986-2000年一直居于各经济类型之首,其峰值为1994年,当年我市其他经济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7100元,是同期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68倍,比同期全市职工平均工资高180.1%。但2000年后,随着企业转制的进一步深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反超其他经济,一跃成为工资之首。从2000年后不同所有制之间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逐渐缩小。2007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25365元,比城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