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头窑导游词5篇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窑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尧头窑导游词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尧头窑导游词1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盏、托、灯、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划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汜。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也有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喻意长寿的桃纹,五行的八卦纹,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等。无论是划花、刻花,形象均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秀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爬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喻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喻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喻遥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造型用作纽手等等,如把他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遗存的韵味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见证着历史,像是对世人在诉说着什么。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上种类繁多的器型,大小不同的规格,丰富多彩的纹饰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制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导游词尧头窑导游词2陕西澄城县尧头窑是盛产陶瓷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窑场规模宏大,成品古色古香,朴实可爱,绝妙无比,价值颇高,各层群体皆可收藏使用。尧头窑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一优雅的字符慢慢取代了瓷窑的“窑”。因此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尧头黑陶根据明代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尧头窑兴盛于与宋元,在明代尧头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瓷釉品类得到很大的补充,至清朝时期,尧头窑工艺达到了鼎盛,瓷釉品质更加纯净,装饰艺术也进行了创新,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尧头窑由盛而衰,窑场规模缩小,产品数量下降,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些尧头窑的老工匠在已废弃古窑址,重新开始了传统瓷器的制作,经历了八百年的古窑场的制瓷工艺得以保留和传承。尧头窑主要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基本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据调查可知,尧头镇在20世纪中叶,瓷业烧造是分地区和分家族进行的,推测明清时期烧造情况相同。其中碗窑区分布在宋家城、古家城北城下河后坡西侧,烧造者以南沟和南城李、宋姓家族为主,据考察后湾和宋家道共发现21处窑炉,大部分为碗窑;瓮窑烧造区分布在瓮窑咀,烧造者以龙湾、周家洞、杜家湾、和赵家咀一带周、杜、赵、雷姓家族为主。共发现窑炉19处;黑窑区分布在后坡村北山坡,烧造者以后坡、宋家道和南关的李、宋、白、郭姓家族为主,其工艺以烧造罐、坛、盆油灯为主,仅发现3处窑炉,且破坏严重;砂窑区,砂锅沟因以烧砂锅为主而得名,地处白家城旧址南,烧造者以白家城、后寨子、红科村白姓为主,据考察发现窑炉43座,但其中大部分为1958年大炼钢时期所建土窑炉,并未发现砂器窑遗迹,因为砂器窑极难保存,即使残存,也难于发现。据多年文保单位考察,尧头镇共发现作坊68处,其中发现一作坊砖刻有“咸丰元年”,保存完好。发现窑炉128处,窑址保存情况差异较大,原料矿遗址发现5处,原料加工遗址发现晾晒上一处碾磨盘4个,古民居100余家。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注明的民间瓷窑之一,该遗址是我国传统制瓷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窑口之一,对耀州窑有着极为重要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丰富了陕西地区的窑口分布,是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瓷窑有着重要意义。尧头窑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展示了从唐朝到现代制瓷历史的变迁,是制瓷历史的实物例证,堪称烧瓷技艺的活化石,尧头窑对研究我国北方青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尧头窑的选址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在艺术方面,尧头窑瓷器有着与众不同的古朴风格和丰富的装饰艺术。社会方面,尧头窑对当地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尧头窑导游词3尧头窑的保护与传承是澄城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责任,尧头窑的保护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局,人口的迁出导致民居、祠堂、古城荒芜、破败,从事瓷业的人口减少,从而导致这些精美技艺日渐消亡,原料矿场被其他行业侵占等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都是尧头窑保护的难题所在。2006年尧头窑陶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国家的重视,尧头窑的文物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澄城县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要点。如何去保护文物并加以传承,是当代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在过往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使用了,圈起来,锁起来的保护手段,但时间的证明这样的保护手段是落后的,不少的文物在此类的保护方式下慢慢的被风雨腐蚀,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尧头窑处于澄城县内,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当地经济条件薄弱,为文物保护加大了难度,要想把这个我民族文化的瑰宝继承下去,必须合理使用文保措施。赋用于保,让将文物遗址活起来,让他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当地尧头窑文化广场的兴建,是具有长远目光的建设项目。可以想象建成之日,它不但能为人们展示尧头窑精湛的陶瓷技艺,更能给尧头镇带来经济活力,使名骚一时的尧头古镇再次蓬发出光彩,更可以吸引当地具有烧造技艺的人回归故里重操旧业,使得艺术技艺得以传承。结合实际情况,当地文保单位兴建澄城县尧头窑文化广场,以此为中心,重新唤起尧头镇的复兴,不仅能起到文化的传承,更能将尧头窑的烧造技艺得以发扬光大。2022年11月,我国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文化遗产是一项持续发展的事业,要加强基础工作,保护状况要日益改善,管理机制要不断创新,服务发展作用要明显。澄城县文体事业局修建文化馆广场的措施,正是采用的先开发,再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方向的。文化是全国人民的文化,文物是全国人民的文物,我们保护文物不仅仅是要保证文物的完整,更重要的是要让文物去展示它的价值,这样才能将民族之魂—文化得以传承。尧头窑导游词4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虽未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有些观点仍发人深思。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它的考古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划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了了数刀,就将一幅幅喻意深遂的图案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被称为“东方的毕家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如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收秋不收秋,等到5月26,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着装满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这样可让死者不会饥饿,会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多年来,澄城尧头陶瓷虽未入编国家级的有关史料,但对它的挖掘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参加了省级以上的多次展览均获一等奖。国内外的许多媒体都对此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黄河十四走》(台湾汉声出版),《收藏界》、《文博》杂志,香港《大公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各界报道等都已研究性文章和图片形式作了报道和介绍。其陶瓷作品被西安美院、省艺术馆、省美术馆、深圳大学、香港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多是慕名来澄城尧头窑考察,挖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的一年好多次,有的一次十多天,对澄城尧头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陶瓷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将原生态古窑址列入县级文保单位,保护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规模宏大,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古窑遗址。有古窑30余座,古民居上百家,从残瓷及窑具堆积能划分出元、明、清、民国等地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国内如此规模,保存相对完好古窑遗址十分罕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极大。征集流散于民间的宋、元、明、清、民国的尧头陶瓷精品实物1800余件,为筹建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打下了基础。对健在60岁以上的老艺人调查登记,发给生活补助,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已有3家个体作坊生产,显示出生机,其烧制技术得到传承利用。2006年5月尧头窑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6月8日尧头窑陶瓷遗址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划分了保护范围。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9年8月开始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批)。[尧头窑导游词5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代(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该遗址是我国传统制瓷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窑口之一,对耀州窑有着极为重要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丰富了陕西地区的窑口分布,是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瓷窑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