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实用4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宽裕,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多年来,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下面是网友给分享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实用4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转发!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第一篇】一、维护国家利益墨子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中储粮是为国储粮,要做到优收优存优售,在面临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维护国家粮食稳定。国家为此的投入是未雨绸缪,是高瞻远瞩的。二、服务宏观调控“粮安天下”这四个字告诉我们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中国古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粮食贸易,提出了有效的粮食贸易理论——平准论。平准论是国家根据市场供需情况,以宏观调控为基本手段,以国营粮食商业为依托,适时吞吐,以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平抑粮价,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为主旨的粮食贸易理论。中国古时就有“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的认识。管仲的准平论公元前7世纪,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实践中,提出国家参与粮食市场购销以调节供求,管仲认为,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当政者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粮食,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就能有效地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统治地位,所谓“人君操谷币准衡,天下可定也”。中储粮也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市场稳定的使命,要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三、严守三条底线“安全、稳定、廉政”是我们的三条底线。安全是第一位,没有安全,生产和发展无从谈起。稳定,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突出主业,围绕轮换搞加工,围绕轮换搞经营。廉政底线不能破,要遵守企业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运转这“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中储粮__年底成立以来,经过理清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集团管控、全面从严治企,使企业管理转型、正气回升、总体向好。在新的管控架构业已成型基础上,中储粮正在打造让中国人民信得过的“金字招牌”。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集团管控穿透系统“人财物”;智能化粮库和科技储粮全覆盖;粮食数量质量监督自成体系;两大专业化公司成为发展新引擎;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供坚强支撑。在中储粮人的努力下,中储粮的明天会更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第二篇】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__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坚持不懈强化完善惠农政策。这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强化政策的同时,要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四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强化重农抓粮的工作机制。这是实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部门联动、上下配合、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强化监督检查,把粮食生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技术推广等方面列出硬指标,推动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主产区增产,全国粮食就稳定。目前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产粮大省、大县在全国粮食生产全局中举足轻重,中央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政治上有荣誉、财政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第三篇】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危机潜伏,对此,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首当其冲。过去所指的粮食局限于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禾本淀粉种籽。其实从大粮食观点出发,范围十分广泛,应包括栗、枣、柿等木本粮食,以及藕、莲、菱等水生粮食,如果再扩大一步,凡是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蔬菜、瓜果,甚至肉、禽、奶等食物,都可以作为粮食。我市山地很多,湖、河、水库等水资源丰富,在发展粮食生产中,除积极发展水稻等禾本淀粉种籽外,因地制宜,在山地广种木本粮食,利用水面发展水生粮食,以及放养鱼类,这不但能丰富餐桌上的食物,而且能有效抵充禾本淀粉种籽的不足。历史是一面唯物主义的镜子,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经历着“三起两落一稳定”的曲折过程。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一九五二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为“一起”;一九五八年实现“生产大跃进”,生产归大堆,到六十年代初,粮食生产急剧下降,进入粮食困难时期,这为“一落”;从一九六三年开始,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字方针,粮食生产又逐步发展,这为“二起”;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获得较快发展,这为“三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深化改革、以工支农,工业反哺农业、减免。第二粮食消费问题。当人类进入科学文明时代,食物消费,要力求讲究营养好、疗效佳、口味美。我们通常所说,粮食是特殊商品,除人多地少,产消矛盾突出外,从消费的视角来说,粮食还具有人人所需、天天必须、需要量大的特点。但是,特殊商品的地位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地位逐步减弱。一九五三年,计划经济开始,粮食首先实行统购统销,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九三年,经历了四十年,粮食消费,按照人们的年龄大小、从事体力劳动差别,实行定量供应、计划用粮,在粮食紧缺的状况下,对节制粮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限制消费的措施。六十年代初,因粮食短缺,实行“瓜菜代”,一度造成部分地区饿病逃荒,经历者印象颇深,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要使有时想无时,勿使无时想有时。如今的粮食消费,不少人饮食有些过量,特别是节日和请客宴会,饮食超过肠胃承受能力而引起疾病,应引以为戒。第三粮食流通问题。粮食流通是生产连接消费的纽带,是实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等五个环节。粮食收购的核心是粮价合理,要使种粮农民有利可得,但粮食收购价格过高,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在较长时期,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种粮利益,购价高于销价,实施粮价补贴。粮食销售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利益,在工薪收入偏低岁月里,国家实施的粮食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称为购销倒挂,今后应力求做到比价合理。粮食是物价的龙头,一直来有着合理的比价,常言道,斗米三斤肉。粮食调运,是物流中流量较大的商品,如今粮食流转方向起着变化,由南粮北调改变为北粮南运。我市所需粮食很大一部分从数千里之外的吉林、黑龙江等地运来,运载工具要车船连接,十分费时。今后应努力做到自身发展粮食生产,逐步减少外地输入。粮食储存是稳定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国库有了充足的存粮,才能达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国库存粮,更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粮食加工,是原粮加工为成品粮,数量最多的是稻谷碾成大米、小麦磨成面粉,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粮增加,利用粗粮配制成饲料,也是势所必行。在粮食加工中,还应考虑到粮食复制品,诸如各种酒类及酱、醋等各种调料,以及生产糕饼等干粮,在加工中力求做到节约用粮,综合利用。粮食是生产在自然界的资源,经常受洪涝、冰雪、风霜等灾害侵袭,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深化,世界形势复杂多变,这对粮食安全不是没有影响的。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即使国内粮食形势宽松,也应高度重视,警钟长鸣,牢记在心。五十多年前,陈云同志在粮食“三定”时告诫我们“粮食定、天下定”的道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思政大课观后感【第四篇】突然有一天,我从电视中听到了一句话: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能养活两亿人。两亿?!这个数字使我大吃一惊,我连忙上网查了查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中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能够两亿人吃一年,并且,这些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们中国的某些地方,却有四五千万人民吃不饱啊!我们不谈其他浪费,就谈我们身边的浪费。比如,有一次,我在学校吃过饭后,发现与我邻座的一位同学饭还没有吃完一半,便拍拍衣服,转身走了。这让我感到很生气,她不仅仅浪费的是一碗饭,还浪费了农民伯伯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呀!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这不由得让我深深地思考起一个问题来: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浪费?中国人特有的美德一一节俭到底哪去了?渐渐地,我从生活中找到了答案:一张餐桌上,就只有两三个人,而菜却点了十一﹑二种。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讲究”吗?讲究吃穿,讲究房车,讲究面子。中国人的经济条件一天一天的在进步,而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廉洁﹑节约的美好品质正在一天天的退化,终有一天,我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