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一个不容忽视的素质教育问题程淮中二0一二年五月一、人才培养:定位、特质、模式(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发展30多年,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张图片中得到一些启发: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真的是高职办学的特色吗?有句老话,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这个说法依然很有道理。毕竟,大学教育就应该让人为生活做准备,事业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而已。------《21世纪的大学》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前校长)鲁昕副部长:“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廉价的劳动力”。但是起薪低、评价低、加上工作之后没有明晰的上升空间和通道,有多少青年会把这样的选择当作梦想。一个有趣的故事:职教不是培养廉价的劳动力鲁昕副部长在日本考察期间,东京一所职业学校送给她一本该校的宣传册,宣传册:第一页介绍学生及其校服特色;第二页为一至三年级每学期的学习内容;第三页则告诉学生毕业之后干什么,想就业有100多家企业对接,想升学有100多所大学可选择,名单一目了然。而国内职业院校的宣传册上,往往第一页是党委书记、校长,第二页是鸟瞰图,看完以后什么都记不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级”碰撞1.来自政府行政部门的解读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般表述:德、智、体、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1个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1个品格:诚信品格2种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职业精神)3种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6项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中国的会计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中国会计总管王军)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16号文件高素质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高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型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2.来自企业实务界的解读◆从一般意义上看,更多的企业根本不是需要人才,它需要的是与劳动工具同等地位的劳动力,而且是廉价的劳动力,更多的企业瞄准了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物美价廉的农民工。(来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观点:富士康现象.呼叫中心)◆香港学者郎咸平说中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目前中国不需要人才。(以广电集团学生顶岗实习为例)(16号文件:淡化专业---异曲同工)(南审学院一年级不分专业)(关注专业群建设、综合实训基地申报:财经类、金融保险与投资理财为例)◆会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主体是充满感情的人而不是冰冷的物。(工科以培养动作技能为主,其工作对象是物化的技能操作)(工作过程系统化质疑之一)(崛起中的人文会计)◆只有8.5%的高职学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列调查所提供的选项中最后一位。◆89.5%的行业企业人员认为,高职学生最应具备的能力:排名第一的是社会能力;80.3%认为方法能力排名第二;53.7%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排名第三。排名第四和第五分别为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分别占受访者的41%和35.4%。◆行业企业人员认为,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能力排序是: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职业态度与素养,分别占有效调查对象的91.1%、85.4%和51.6%。----《中国青年报》2012.1.30《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名为“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调查显示:3.来自职业教育界的解读◆高等技术应用型(06以前)◆高素质技能型(07)◆“两高一新”(08)◆高端技能型(11)院级层面◆素质优良、技能精湛、文工兼备个性成长、身心健康、社会适应(09)专业层面:◆会计专业:讲诚信、重操守、负责任,精算会管(09)国际借鉴:◆英国的BTE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模式,其培养目标是---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培养七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交往和联系能力、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加拿大、美国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即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能力”-----不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还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起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态度经验、反馈◆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工业部门、行业协会和雇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学习内容以实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请注意:不管是全日制的学生,还是半工半读的学生,都是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开展教育与培训(培训包),使学生毕业时完全具备上岗所必需的技能。◆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经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型的人才。双元制模式下,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结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1.人才层次的高等性(部分专业办本科)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3.就业方向的基层性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4.培养目标的地方性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能力结构上是不一样的。(二)高职院校人才特质重塑新“三字经”懂管理讨人喜会动手善经营身心好脑子灵高职人才特质(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同的表述形式。国外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国内学者归纳为四种:1.理论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2.结构说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3.程序说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现。4.方法说是以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直到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理论的操作样式。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文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自“规划”的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主要任务之一:构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思考:从方向正确到方法对头◆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是正确的事。◆企业入校,研究中心入校,都对吗?◆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还是仅仅入校生产?关键是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入校?有没有资质要求?关键还是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要不要对入校企业资质有规定,要不要对合作办学和育人的责任进行规定。◆要给企业权利和效益,企业要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上有话语权,在学校发展上有话语权,需要有话语平台,共商发展大计。◆要给参与办学、参与育人各方有效话语权平台,就需要设计新的体制机制。----------上海职教研究所马树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学工交替模式◆学工并进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产学一体模式◆顶岗实习模式重点解读:学工交替模式◆亦厂亦校模式◆校企融合模式◆预先就业模式◆双向生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模式◆全方位合作教学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学工交替:过程与内容行动准备制定文件素质拓展岗前培训思想动员发动学生联手企业告之家长组织实施三天顶岗四天上课循环交替考核评价企业为主教师为辅综合评定总结完善分享成果交流体会总体提升组织实施:工学结合学期课表(第3学期)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上午零售经营实务推销技巧实务广告设计实务消费者行为分析休息休息休息下午思政课体育与健康职业素质延展课文化素质延展课顶岗工作顶岗工作顶岗工作总结完善:学生感言•说实话,开始我很不理解工学结合。在我看来,抓紧在校的时间,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为实际。可是来到企业我才发现,我错了,好象突然领会老师为什么要大费周折﹑顶着压力,坚持安排我们来企业的良苦用心了。我也体会到提前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对我们来说多么的重要。•刚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我们,有点傻气,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伟大财富,却不知伟大的事业却是从点滴间积累起来的。这次工学结合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零距离的接触企业,提早感受上岗,虽然还有很多的不懂,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但是我想它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不可少的人生阅历。以前在学校是混混日子,整天忙忙碌碌,其实不知所为。但在工学结合的这一个月里,生活变得很有规律,看似紧张,确很充实。最重要的是,我整个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做事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不再是毛毛躁躁,敷衍了事了。毕竟干我们机械这一行的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差不得一丝一毫。我就这样从一个不知所为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也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人!通过这段时间以来我的体验,我想就自己的收获做一个小结,希望会对以后参加工学的同学有所帮助:1.平时我们常说要勤学好问,但在公司里,要勤学,但不要好问。并不是说不问,是指不要问师傅讲了又讲的东西,不要接二连三的问,不要问自己问过的问题等等。2.要勤于观察,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专业,很多问题都是有灵活处理的,没有公式可言,看师傅如何处理,再把它们记下来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方便。3.刚开始的时候即使是没事情也不要瘫坐在旁边,更不要玩手机什么的,作为一名刚进公司的实习生,你的直接领导会比较关注你的言行,不要自己把争取来的机会毁了。曾经我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懂事,能理解父母辛苦的人。但是这一个月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幼稚了,艰辛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没有亲身体验是不会了解的,更何况我只是小尝了它的滋味。“2234”人才培养方案“以生为本”的课内、课外两个教育体系文化基础知识和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课内两个培养系统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教师、基地三个路径2234“毕业证书、素质教育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工作经历证书”四种证书个案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和高等职业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