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讨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框架1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3课程评价与考核思考41.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传统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素招生对象修业年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核心课程简介课程设置与时间分配教学进程表(开设课程、课序、课时)毕业标准及必要说明1.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结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学习情境框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教学进程)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毕业标准教学实施与管理有关说明实训条件、教师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1、培养方案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导致: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与考核等发生重大变革。2、培养目标特征: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专业能力:又称职业能力学习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等。工作能力: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协调能力;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创新思维和能力:学习中能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又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2.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指导思想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一个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两个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四个加强——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五个重视——重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总结,重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重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重视从严治校规范管理,重视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政策方针这几个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回顾[2000]2号文件主要解决了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要求问题1、工作的基本思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2、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体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第一次提出了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4、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规范教学管理和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要求。5、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6条)、教学计划的构成(6个部分)、与时间安排(总学时、实践教学比例)6、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师资队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2004]1号文件主要解决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问题。1、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2、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大观点。3、推行“双证书”制度4、提出了五年评估一次的评估制度。[2004]12号文件是1号文件思想的延续和具体化。[2004]12号文件是1号文件思想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是就职业教育整体而言的。对高职来说,这个文件明确了暂停审批高职院校升格的制度。它提出的高职教育要发展为以二年制为主。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文件所规定的一些制度并没有达到真正落实。因此它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明显要比上面二个文件低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6]16号文件主要解决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论证专业定位•企业专家提供整套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构架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结构学习领域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较学科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目的是掌握事实性的知识目的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工程)学科结构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联系其特点是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按照课时节次进行,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境进行,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特征:完整的工作任务名称: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拓展构成:学习目标(能力描述)、学校内容(任务描述)、基准学时(总量控制)4、课程评价与考核思考维度一:学习任务的潜力维度二:学习任务的实现程度1.职业行动能力a.新知识新技能b.学习与工作方法c.交流与沟通d.教育性目标2.职业行动能力的学习成果a.新知识新技能b.学习与工作方法c.交流与沟通d.教育性目标3.对工作与技术的设计潜力a.与企业实践的联系b.技术的适用性c.解决方案的多样性d.工作与技术的革新性4.对工作与技术的设计能力a.与企业实践的互动性b.应用现实的技术c.获得多样化的解决途径d.对工作和技术设计产生了新的认识5.学习任务的特点a.学习工作任务的质量b.学习任务的描述c.对记录、展示和时间安排提出建议6.学习结果的产出a.产品或服务的质量b.产品或服务过程的质量7.校企结合a.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b.促进企业与学校合作8.学生的参与a.存档记录,b.展示c.对学习任务的批判性反思4、课程评价与考核思考3.工作和技术的设计潜力234234潜力实现111.对专业和社会能力的学习潜力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工作与技术设计能力5.学习与工作任务2.学习成果6.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