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估工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1月目录:一、高职教育发展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二、关于高职专业与课程改革;三、新评估方案的特点;四、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过程分析。一、高职教育发展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9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比1999年的474所增长了1.6倍。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2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13.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速。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7年,山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1所,高职高专69所,占62%;2009年,山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8所,高职高专71所,占56%;2007年全省招生45.3万,高职高专招生数28万,占招生总数的62.19%;2009年全省招生48.2万,高职高专招生数30万,占招生总数的62.24%;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大都超过90%,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二)存在主要问题二00九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出席论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说“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然而,中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却掩盖不了其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事实。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1、投入不足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2、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不高;3、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急待加强;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兼职教师数量少,双师结构不合理。4、学校特色不明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加大力度;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5、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需要向深度发展;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校企合作缺少体制和政策的保障。6、教学管理科学性规范性不够,机制缺乏,随意性大。(三)学校内涵发展,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鼓励高职院校强化特色的引导机制,促使各类职业院校从“趋同发展”向“以特、质取胜”转变;四是相对于借鉴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四)用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内涵发展1、大学文化的含义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他社会单位和教育单位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第三,大学文化是传承、创造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第四,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次和方面,其中核心是大学精神文化。2、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浓缩的精华,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大学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如何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如何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这就需要大学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调整。二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凝聚人才上。大学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尤其是大师。要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三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培养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上。大学文化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应加强人文精神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赋予学生新的视野、新的境界,让学校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四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学校制度设计上。校风、教风、学风是表现学校风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制度规范的结果。要在制度上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正确价值和行为导向。五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富有品位的校园风貌上。每一所高校的建筑、绿化、雕塑、纪念碑等,都是这所学校文化的展示。高校校园建设中要把凝练文化底蕴的设施置于重要的位置,既要注重学校的形态,更要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体现学校文脉的延续性,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六要建立高职院校文化体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系包括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维度。该体系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文化,而与其结合的紧密度,由核心层到支持层乃至基础层,依次分别是企业文化层、区域文化层、社会文化层。通过与“三个层次”文化的吸收、内融、发展,来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提升,以最大限度地来适应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使院校文化建设成为国家高职示范校内涵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高职院校应尽快赶上和超过企业。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五)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它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手段,以最终效果为衡量的管理文化。将精细化管理引向高校,已成为当今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特色。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高校中形成精细化的理念并应用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善于在细微之中做学问、做事情的风格,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拥有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精细化管理关键要突出一个“细”一是规范。系统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规范,符合整体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就会使整体产生不协调,影像最终的效果。二是科学。指管理的方法科学,即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各道规程、每个环节都严密控制,有机衔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周密。管理过程实行量化管理,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到,不留死角。同时,管理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每一项工作到了什么地方、进行到什么程度要一目了然。政策方针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管理实践效果评价调查分析管理定位规范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过程示意图1、首先应当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全员智慧、力量发挥、集合的结果。大学的管理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从教学、科研、组织、人事、财务、国际交流到后勤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每位师生休戚相关。——精细化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作为管理的手段,精细化的目的是推动工作的发展。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各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会失效。因此,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精细化管理进行修正,以研究制定新的措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突出了“严”、“实”、“精”的管理理念,要求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制度要一丝不苟,管理效果要达到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要求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学校的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尽职尽责,管理到位,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精益求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观念,理顺服务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代会和职代会制度,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员管理意识。只有广纳民言,顺应民心,管理者才能科学决策,才能取得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谐的工作环境。2、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将各个工作环节流程控制作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再造工作环节流程,细化工作程序和标准,做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件事情都有目标,有落实,有监督。——狠抓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落实和考核。各个职能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把每一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岗位、员工身上,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真正做到“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3、精细化管理强调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学习力、执行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开展广泛的“院校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弥补自身各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把每一个细节做足、做细,全面提升其竞争力。因此,建立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和工作研究能力,是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二、关于高职专业与课程改革(一)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16号文件提出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价值取向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着“目中无人”的现象;——在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上对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职业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的“内循环”;——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的投入速度跟不上扩大招生的速度,尤其是优质资源还很缺乏,专业软硬条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等)建设滞后;——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或确定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专业建设思路不清,缺乏特色,教育质量不高;——一些专业缺乏科学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够深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是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1、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

1 / 1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