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中学化学教案设计(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学化学教案设计(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化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参考资料,少熬夜!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难点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十、教学反思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根据新课标、考试说明以及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总结历届学生中考总复习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情况,特制定本学期的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海南省初中化学科“考试说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二、复习安排。计划于第六周内,完成化学课程所有新课的教学工作,从第七周开始进行化学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4周):回归教材,抓实基础首先,夯实双基构建网络。课本是复习的最好蓝本,其中蕴藏着许多学科思想和方法;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科学解题的依据。复习时应《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切入点,梳理学科知识、善于进行“分参考资料,少熬夜!析、对比、综合、推理”形成知识、能力网络,进行知识间的交叉和渗透,以便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应用时迅速提取,并保证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其次,通过单元检测,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反馈练习,帮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提高。(二)第二阶段(6周):专题复习,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但要精选习题,摆脱题海,因此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拓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析题,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探求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对知识点、考点和热点进行到位训练,力求达到高效训练。(三)第三阶段(4周):综合复习,查漏补缺。本阶段教学目标:结合省调研试题和海口市的二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知识缺陷,训练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行为,调整临考心态。积累考场经验,全面提升学生中考应试水平。具体安排:第一轮:章节复习,打好基础;(__月__日——__月__日)第二轮:专题复习,培养能力;(__月__日——__月__日)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__月__日——__月__日)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物质的分类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化学用语专题二、元素化合物(__月__日——__月__日)1、空气与氧气2、溶液3、水氢4、碳和碳的氧化物5、金属和金属材料6、生活中的酸、碱、盐专题三:化学实验(__月__日——__月__日)参考资料,少熬夜!1、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2、气体的性质与制取3、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4、实验设计与评价专题四:化学计算(__月__日——__月__日)1、根据化学式的计算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有关溶液的计算专题五:应用与创新(__月__日——__月__日)1、联系实际的应用题2、信息给予题3、科学探究题4、学科渗透题第三轮:综合复习,巩固提高。(__月__日——__月__日)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三、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参考资料,少熬夜!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一:红磷燃烧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第二课时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小结宏观微观元素种类六原子种类元素质量不原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变原子质量物质的种类改变分子的种类参考资料,少熬夜!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1、进行有关的计算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见课本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第三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板<>书二、化学方程式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12∶16×2∶12+16×212∶32∶44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一)物质读法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二)粒子数目比读法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三)质量比读法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参考资料,少熬夜!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板书2H2O2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