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劳动力市场越发展,劳动关系问题越重要。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革,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调整面临的共同难题。本书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和梳理,分析概括了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理论观点与争论、价值判断以及实践模式、尤其是其劳动关系问题最尖锐时期的立法、政策和经验,总结了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并在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制度和调整模式选择。中国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敏感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此为基础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我们对处理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指导。本书的特点和创新,在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模式、价值判断以及实践模式,为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制度、立法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务实的操作性方案。第一编劳动关系基本理论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引导案例2005年,大连发生了日资企业罢工事件,罢工波及了包括三菱、东芝、日新工机和旭染织毛巾等在内的十几家日资企业,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大罢工的起因是东芝大连有限公司发生的罢工事件。2005年7月27日,东芝公司一个生产马达的流水线停工,该车间数百名员工罢工,提出要涨工资。闻讯赶来的日方管理人员宣称,将解雇参与者,重新招聘人。双方形成对峙。3小时后,全厂停工。经当地政府,大连市开发区管委会和总工会的介入协调,最后,日方妥协同意加薪,工人复工。东芝员工罢工加薪成功的先例,启发了大连市开发区其他企业的员工,开始罢工。公司与劳动者在许多问题上有不同的利益,如何处理劳动关系问题,需要从劳动关系基本理念入手,分析劳动关系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达到以下目的:理解并熟悉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描述冲突的根源和背景理解合作的根源掌握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劳动关系的词源劳动关系是由英文“laborrelations”一词翻译而来,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劳动关系的本质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具体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具有以下特征:主体上:以职工(雇员)身份从事的劳动目的上:作为谋生手段性质上:履行劳动法律义务劳动关系主体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雇员团体: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雇主:一般指由于用于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劳动关系事务中。政府:主要承担以下四种角色,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劳动关系的特征: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合作的根源被迫: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获得满足:建立在员工对雇主信任的基础上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与合作目标的冲突:企业的目标工会的目标生存和保持竞争力在企业生存和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维持工会的生存与安全发展和繁荣企业与工会都能够发展和繁荣从投资中获得有利的回报企业从投资中获得有利的回报,并向雇员支付“公平”的工资和福利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企业在合同规定和政策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并为工会成员提供工作安全和雇佣机会吸引、保持和激励员工企业在合同规定和政策范围内吸引、保持和激励雇员保护管理方制定决策和保持通过谈判签订集体协议保护工会和雇员的权灵活性的权利从工会获得利从管理方获得承诺,在集体协议期限内不得闭厂议期限内不得举行罢工承诺明显与潜在冲突的表现形式:罢工冲突的其他表现形式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怠工、主观缺勤等权利义务的协商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案例、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工人消极怠工为加薪2006年6月6日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工会领袖马林(PedroMarin)宣布工人已经开始消极怠工以抗议资方5日提出的合同加薪幅度,并预测将最多造成10%产量损失。不过必和必拓智利外部事务经理伍德表示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必和必拓是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控制性营运股东。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5日向工会提出增加1.5%工资,而工会要求加薪13%,理由是铜价大幅上涨。合同谈判预定于下周进行,工会预计28日对资方最终加薪方案进行投票。马林表示工会并不排除采用其它抗议形式,比如工人驾驶装载铜矿的卡车以最慢的速度开往加工厂。此外工人表示如果合同到期后谈判仍然陷于停滞,他们准备于8月进行罢工。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在03年合同谈判时也向工会提出1.5%的加薪幅度,当时平均铜价为66美分/磅。但随着05年平均铜价达到1.67美元/磅以及1至6月达到2.75美元/磅,工会要求加薪13%,并要求向每位员工发放1600万智利比索(2.9299万美元)奖金。代表2055名工人的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工会表示安托法加斯塔在智利国内消费水平排名第二,因此工资应进行相应调整。工会表示其要求资方发放的奖金相当于公司第一季度利润的5.4%,该公司劳工合同将于8月2日到期。因此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公司工会宣布工人开始消极怠工以抗议资方提出的1.5%加薪幅度。第三节劳动关系外部环境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有: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等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等。法律和制度环境:一般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各地区以及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谈谈你对劳动关系的含义和性质的理解。2、如何理解冲突与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各种根源。3、试述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引导案例: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2001年10月29日,由于企业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且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停工待料期间不发生活费等,以生产部门为主的1000多名职工采取在厂内静坐停工的方式,要求解决问题。停工当天,在劳动站的协调下,企业第一次就工资标准和加班费等问题与李某、何某、刘某等组成的职工代表进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全体员工恢复上班。2001年11月12日上午,某电器厂李某接到公司人事部的一份书面通知:因李某煽动罢工,破坏生产,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董事会研究并请示政府部门,决定给予开除,并不予结算工资。与李某先后接到通知的还有公司的何某、刘某。但是李某等认为他们停工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企业开除他们的决定违反法律规定,为此双方引发争议。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行为,企业与劳动者的观点发生了根本分歧。孰是孰非,就涉及一个价值判断问题。通过本章学习,需要达到以下目的:描述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理解正统多元论的内容熟悉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阐述新保守派的劳动关系理论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西方五大理论学派:新保守派—认为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具有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同时他们又能够互相协调这些目标。管理主义学派—从分析组织中员工的动机出发,研究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对雇员的影响,进而指出,建立员工对组织高度认同、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方法。正统多元论学派—认为对员工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矛盾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实现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追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均衡,而劳动法律制度、工会制度、集体谈判制度是实现这一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认为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只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手段,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终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它十分关注员工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成“核心”和“周边”两个部门。对结构不公平的研究说明,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冲突不仅表现为双方在工资收入、工作保障等问题上的分歧,而且还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之间在宏观经济中的冲突。其认为其他学派提出的“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各学派对劳动关系不同看法:学派特征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效率最大化雇员忠诚度的最大化均衡效率和公平减少不公平和不公正减少体系内的力量不均衡主要研究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和实践工会、劳动法和集体谈判雇员的社会问题冲突和控制对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性认识不重要——由市场力量救济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管理方法,就不很重要一般重要相当重要;其差异是不公平的主要来源非常重要;体现了体系内“劳动”和“资本”之间力量不均衡所设想的内部冲突的程度根本没有——由市场力量弥补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实践,则冲突就很少一般;受到公众利益为中心的局限依情况而定:在“核心”低;在“周边”高尽管是依雇员力量而变化,却是基础性的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的评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持矛盾心理;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愿望正向的“社会”效应,中性或正向的经济效应在“周边”无效;在“核心”有有限效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会的效率具有内在局限性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办法减少工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增强劳资双方的合作保护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最低劳动标准立法增加政府干预和增强劳动法改革激进的制度变化;雇员所有和员工自治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国家劳动关系学派主要观点和主张代表国家新保守主义学派减少政府税收,强调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入的作用美国管理学派政府间接干预经济,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用管理手段实现高度认同日本、英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府负担更多的经济结构和培训的责任,主张较庞杂,工人委员会制度等德国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强势劳动法、工人代表制度和工会,劳工运动瑞典激进学派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员控制制度西班牙(蒙作根体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理论溯源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由两大基本的阶级组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相互依赖、彼此互为前提的矛盾体。二者在利益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剥削:相对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从根本上处于不利地位。资本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异化:劳动者的生活也变得没有目的和意义,感觉自己和真实的自我、以及其他人都疏远了。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工人自身提高工作生活条件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是为保护和加强资本主义产权服务的。两极分化:阶级之间的分化会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存在供给相对于需求的长期过剩埃米尔·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