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知识读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劳动关系知识读本冯同庆编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3目录0.前言:为什么要了解劳动关系0.1.民生和职业0.2.社会与变迁0.3.和谐与发展0.4.劳动关系和谐0.5.劳动关系要点0.6.劳动关系整体1.认识劳动关系1.1.劳动关系概念怎么进入中国1.1.1.历史上的劳资关系概念1.1.2.新中国建立后的变化1.1.3.改革开放初期的理解1.2.劳动关系的中西方比较1.2.1.起源中资源因素有不同1.2.2.进程上变动程度有区分1.2.3.性质上关系要素有区别1.2.4.主体的制度基础存差异1.2.5.运行规则相同而习惯有异1.2.6.规范上可以互补1.2.7.走向上可以互修1.3.劳动关系变化的历史和前景1.3.1.对阶级关系的分析1.3.2.从控制到管理的调适1.3.3.对立走向协调的可能1.4.中国劳动关系演进中的不同取向1.4.1.无政府主义有影响1.4.2.三民主义及其变化1.4.3.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2.劳动问题及其类型2.1.劳资“两方”问题2.1.1.历史上的劳资问题2.1.2.在新时期的延续2.1.3.识别问题性质的经验教训2.1.4.新时期问题的阶层性质2.2.劳资政之间的“三方”问题2.2.1.问题由“两方”变成“三方”2.2.2.初始分配后的政府再分配2.2.3.从习惯“两方”到凭借“三方”2.3.与劳动相关联的“多方”问题2.3.1.相关联的问题有多种2.3.2.非阶级问题2.3.3.非制度问题2.3.4.非契约问题2.4.改革开放后“更多”的问题2.4.1.劳动分工到权力重构2.4.2.劳动者多种权益问题2.4.3.职业分化的性质2.4.4.谋求生存的民生问题2.4.5.法律适用的多样性2.4.6.社会权利建构是实质3.劳动关系的制度协调3.1.制度协调的形成3.1.1.从设想到原则再到制度3.1.2.持续不断的实践3.1.3.源于政策又高于政策3.2.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3.2.1.劳动合同制度的内容3.2.2.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3.2.3.两种制度可以相互支撑3.2.4.延伸出的调解、仲裁、诉讼3.3.中国劳动关系中的微观参与3.3.1.职代会制度及其经验教训3.3.2.职代会制度的基本内容3.3.3.实现职代会制度的新发展3.4.中国劳动关系中的宏观参与3.4.1.参政议政的提出和内容3.4.2.参政议政的范例3.4.3.拓展参政议政的思路4.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4.1.劳动关系调整可以借助法律4.1.1.劳动法律的内容、特点和性质4.1.2.作为社会法的发展和普及4.1.3.劳动法律可能的失当4.2.劳动法律的一般基础4.2.1.劳动法律中合意的含义4.2.2.劳资当事人合意的优势4.2.3.工人如何使雇主接受合意4.3.劳动法律建设的中国条件4.3.1.对法律的需要是什么4.3.2.整合资源推动立法4.3.3.立法的策略是什么4.4.劳动法律制度的中国资源4.4.1.为什么有法可依却不依4.4.2.实施法律的成功案例4.4.3.认识法律资源的含义5.劳动关系的基本主体:劳动者5.1.劳动者有主体性与隶属性5.1.1.主体形成与隶属制约5.1.2.欧美国家的劳动三权5.1.3.我国劳动权利的规定5.1.4.国际劳工标准及其分析5.2.西方工人的历史形态5.2.1.从工人暴力到理智工人5.2.2.公民权利与公民责任5.2.3.劳工改变处境的新途径5.3.中国历史上劳动者的特征5.3.1.社会常态下使自己得到尊重5.3.2.与管理规制的矛盾5.3.3.劳动者行为的规则特征5.4.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者的诉求5.4.1.劳动者诉求增长的原因5.4.2.老一代工人的规则行为5.4.3.新生代工人的权利行为5.4.4.劳动者诉求的合作性质6.劳动者组织化的代表:工会6.1.利益组织化需要工会6.1.1.为工人谋福利而不谋私利6.1.2.正确对待工人的正当批评6.1.3.工会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6.2.工会问题的国际比较6.2.1.西方工会与会员的关系问题6.2.2.中国存在的类似问题6.2.3.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6.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会模式6.3.1.自上而下的改革6.3.2.组织制度创新6.3.3.维权机制创新6.3.4.参与模式创新6.3.5.干部制度创新6.4.超越传统模式和西方模式6.4.1.基于自下而上谋求创新6.4.2.尊重来自劳动者的基本动力6.4.3.不止修复更在更新7.劳动关系的基本主体:用人单位7.1.劳动关系深植于用人单位7.1.1.劳动过程发生在用人单位7.1.2.对工人既有控制也有适应7.1.3.工会的局限与意义7.2.工业化中的保守雇主与先进雇主7.2.1.雇主的不同管理策略7.2.2.雇主管理的不断进化7.2.3.对雇主的不同解读能否和解7.3.中国近代的雇主及其特点7.3.1.发展情况与一般特点7.3.2.历史事件及重新审视7.3.3.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媒婆”7.4.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雇主及其组织7.4.1.已消失又重现的私营雇主7.4.2.国有企业出现的经理人7.4.3.作为外资代理人的雇主7.4.4.可以由工人委托的雇主7.4.5.雇主的责任与社会评价7.4.6.雇主组织及特点8.政府的主体作用及其权责转换8.1.政府不需替代而需保障的权责8.1.1.政府购买服务的意义8.1.2.从直接管理者到中介调节人8.1.3.政府的权责及其调整8.2.三方合作的国际性原则8.2.1.三方原则的产生与内容8.2.2.我国对三方原则的批准8.2.3.我国三方制度的内容8.3.我国政府规范的调整8.3.1.走向用人单位内两方自主协商8.3.2.核心内容是劳动权益共决8.3.3.政府介入下自主协商的案例8.4.形成集体理性和克服体制障碍8.4.1.建立三方格局需要理性8.4.2.怎样形成集体理性8.4.3.在宏观上克服体制障碍8.4.4.在微观上克服体制障碍9.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9.1.中外历史经验9.1.1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9.1.2.香港和澳门的经验9.1.3.欧美的经验9.2.先进理念和方法9.2.1.与劳工互动可以程序化9.2.2.工会状况体现国家尊严9.2.3.和谐关系是可以培育的9.3.和谐程度的测量和评估9.3.1.国家三方会议制订的标准9.3.2.一些地方制订的和谐指数9.3.3.专业开发的和谐温度计9.4.识别和预警的制度建设9.4.1.制度建设现状9.4.2.如何改善制度建设9.4.3.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工作10.后记0.前言:为什么要了解劳动关系凡是职业劳动者,都应该了解劳动关系。这是因为,它涉及劳动者的民生和职业问题、社会与变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问题。希望劳动关系和谐,就要了解劳动关系,懂得它的要点,并且从整体上去把握它。0.1.民生和职业劳动是人成年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近代以来脱离了农耕的劳动,都会结成劳动关系。当今中国的劳动关系状况,是涉及几亿人口的民生问题和职业问题,包括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与工人朋友、农民工朋友、“白领”朋友、普通公职人员朋友、各级管理人员朋友、工会工作朋友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0.2.社会与变迁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数亿劳动者的人口流动、人口转移,这是重要的社会变迁。这里边,既有文明的进步,也产生出社会问题。其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关,与国际范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0.3.和谐与发展历史上,曾经运用社会革命或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问题。而现在的中国,处在不同的环境下,随着革命党向执政党和建设党的转变,国家和社会向改革和发展转变。因此,劳动关系问题,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谋求科学发展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运用创新的方式,更加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决。0.4.劳动关系和谐也就是说,无论是劳动者及其工会,还是政府或用人单位,都希望劳动关系和谐。可是,劳动关系的和谐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和构建。0.5.劳动关系要点了解劳动关系,可以认识如下一些要点:劳动关系的起源,包括劳动关系的历史,劳动关系变化的趋势。劳动问题,正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适宜的方式加以解决。劳动制度和法律,通过适用的制度和法律,使劳动关系得到规范化的协调。劳动关系主体,建立劳动者及其工会与用人单位自主协调、国家和政府居间调节的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并据此做好相关的制度建设。0.6.劳动关系整体认识了劳动关系的要点,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是:劳动关系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就有问题发生,可是制度和法律能够进行协调,而各个主体的培育更为重要,相互之间树立和谐与发展的理念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了解劳动关系,“小”到民生和职业问题,“中”到社会与变迁问题,“大”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问题,都会解决得更好。1.认识劳动关系认识劳动关系,首先应该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特别是它怎么由国外进入中国的。还要了解,它在中国与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异同,以及它在世界范围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1.1.劳动关系概念怎么进入中国劳动关系的概念,在19世纪进入中国之初,使用的是劳资关系的概念。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这个概念就逐渐地不再使用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关系这个概念被引入,劳资关系的概念则在特定的情景下才被使用。1.1.1.历史上的劳资关系概念在欧美,伴随着工业革命,劳资关系产生,即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劳资关系又有其他多种表述,譬如工业关系、产业关系、雇佣关系等。在一般含义上,是指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由于“劳动”、“工作”或“雇佣”所产生的所有方面的关系。在其历史发展中,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事项,包括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组织工会、参与管理、雇主组织等相关的制度、权利、义务、程序、法律责任等。19世纪中期,中国的近代工业产生,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出现。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沿用了欧美使用的劳资关系概念。在他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著述中,认为中国是患贫而不是患不均,应该发展工业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又担心资本主义工业导致的劳资关系造成贫富分化。因此,他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防止贫富对抗,调节和预防劳资冲突。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改变了政策取向,强化国家管控而限制劳资之间协调的权利和程序,直至退守台湾后到进入21世纪才开始向劳资协商转型。中国进入20世纪的时候,劳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注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大学,开设了劳动方面的课程。著名学者陈达、陈振鹭、骆传华等从海外留学归国,专门从事劳动问题的研究、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制度,也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劳动制度。这一时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建立了联系,还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1929年起中国开始派代表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并相继批准了一些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编著出版了《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还将相关的出版物在中国发行。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劳资关系上经历了从反对“劳资妥协”、“劳资调和”到主张“劳资两利”的过程。早期的工人运动领导人邓中夏等,强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永不相容、永远冲突,主张企业不分中国或外国、私人或国家、进步或反动都是劳动对抗资本的形势。而在工人运动不断的实践中,刘少奇、陈云等领导人深感“劳资两利”才是解决问题的精髓。他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提倡工人员司互相辅助、增加生产、救公司于危亡、保工人以就业。后来,纠正苏区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工人要争取改善自己的生活,又必须把发展经济看成自己解放的根本任务。在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在劳动政策中明确规定,劳资间订立契约后,必须以双方均能获益为原则,运用仲裁、调解及适当斗争的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方针概括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