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标准表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胡锦涛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胡锦涛强调,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材料二:西部教育有报道称:一个教育检查小组到西部某小学听课时发现,该校的每堂语文课都让孩子重复的读课文、背课文。该校的老师说:身处边远山区,有的老师自己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自己想多了解一点山外的信息也很困难,又拿什么去教给学生?截至2002年年底,在全国2860个县(市、区)中,尚有431个未实现“两基”,其中有372个县在西部地区,占未实现“两基”县数的86.3%。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低于全国1.3年;文盲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目前西部地区还有40个县尚未“普初”。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石板小学是德江县潮砥镇石板村的村小,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现在仅仅有30多个孩子在此就读,还有2位代课老师在此任教,而且主要以干农活为主,学校和其名字一样,是用石板砌成的,黑板上的黑漆掉下来,孩子们根本就看不清楚老师写的是什么字,教室里坑坑洼洼,课桌不像桌子,门窗没有一个是好的,更可怜的是学校的厕所都被车拆掉了,孩子们只好到附近村民的猪圈里解手,学校唯一的一个乒乓球台已经只剩下一半了,操场里长满杂草,孩子们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这样的学校在德江比比皆是,两基却能验收合格。分析:造成西部教育落后的原因,第一,西部经济的落后。很多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条件供孩子读书?第二,教育成本的提高。一个家庭在培养孩子读书的支出占了整个家庭收入的大半。教育收费本来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而这样的收费却成了阻碍西部教育发展的大敌!三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四是西部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在西部还存在着对教育认识不足,受封建观念影响不让女孩上学等因素。材料三: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2%。对“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明显差于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接受调查的一些农村学校老师也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表示担忧。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2005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中国各地儿童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表明,大多数外出工作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情感缺失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一些问题。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多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多处于亲情“缺位”的境地之中。分析: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二是身心健康令人堪忧。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三是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加上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材料四:“考研热”降温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比去年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全国范围大幅减少局面。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人们发现,研究生就业形式骤然严峻。大部分研究生想留在大城市工作,对月薪的要求少则3000元。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和劣势却有所趋同:想留校,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激烈;没有实践经验,到企业要从头学起。另外,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一位本科生说,考研准备费用加上3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在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一段黄金时间,应该好好在事业上拼搏。”他说。许多人不再回避就业,不再把读研视为增加“含金量”的唯一途径,而是现实地选择了“先找工作再充电”。此外,企业用人观念正在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一些企业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他们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反而增加。分析:“考研热”降温,首先源于研究生质量下降。随着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发生变化,录取名额连年增加、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两年,带来研究生录取标准和培养质量降低等问题。在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现在普遍是一个老师带多名学生,有的还兼带博士生。教育质量贬值,势必导致硕士的社会评价度降低。因此,要挽救研究生教育出现的“价值危机”,需要重新定义教育的目标、培养质量包括招生方式。材料五: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60年代中期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先后实施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1.5亿学生和780万个贫困家庭受益;高等教育在校生20%的学生受到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另外,还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启动了免费师范教育。其实,教育公平不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指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的公平。其中,教育质量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材料六:中国女童教育现状聚焦我国女童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建国初期,我国女童的入学率只有15%左右;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女童的入学率为93.6%;1998年,全国小学女童的入学率已达99%,与男童相比大体持平。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女童在入学机会上已经和男童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一些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女童的入学机会依然和男童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入学机会上。此外,在中途辍学的学生中,女童所占的比例也要高于男童。导致女童教育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经济发展水平对女童受教育机会起制约作用。一些地方经济基础较弱,导致教育发展滞后。2.女童受教育机会仍然不平等,经济上的窘迫使得家长在保留上学机会上更多地选择男童。3.办学条件差、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女童辍学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对女童及时地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总体来看,女童辍学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和家长观念陈旧;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存在女童早婚早育等落后习俗,以及应试教育教学脱离当地生产实际等因素,女童辍学特别是大龄女童辍学态势严峻。辍学后,大龄女童往往难以摆脱早婚早育的命运。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女童外出务工数量日趋上涨,始终走不出“贫困—女童就学难—文盲母亲—贫困愚昧—女童就学更难”的恶性循环。分析:解决女童教育问题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抓源头,强机制,在政策层面上加以保证,在资金、技术、人才上进行扶持。2、继续争取政府各部门及干部群众的支持,宣传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举办“一帮一”、“结对子”等,对贫困学生或女童进行经济资助;建立“义务教育助学基金”,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就读的特殊困难。3、积极探索课程、教材改革途径,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开展缝纫、刺绣、烹饪、畜牧等劳动和实用技术培训和扫盲教育,提高女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女童的生存能力与全面素质。材料七:教育经费问题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预算6461亿元,比2006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国财政支出15.7%的增长幅度。其中,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预算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大大高于中央本级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另据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累计达到1513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22倍,年均递增17.63%。今年增加的教育经费,将投入以下几个方面,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一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全国共安排资金600亿元,免去了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政策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二是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的资助体系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