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3篇【导读】这篇文档“高中化学教学案例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中化学教学案例1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上传:潘跃平更新时间:2012-6-案例背景:随着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多,难度的不断加大,课时有限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中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出现以下普遍问题:(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2)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3)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等。这些反映出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被动学习的状况比较严重。有很多学生对化学不大感兴趣,觉得化学很难学。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很好的情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二、案例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展示样品。老师这里有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如果要确定它是什么物质,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生: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组成元素→②分子式→③结构式←④性质问题1:我们怎样确定其组成元素呢?(组成元素←燃烧法)问题2: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请求出其分子式。(由二氧化碳推测碳,由水推测氢。由元素质量守恒,推断是否含有氧.此处应强调化学中的守恒思想、定比思想)问题3:知道了该样品的分子式,如何推测它可能的结构呢?(大家先算一下其不饱和度:(2×2+2-4)÷2=1一个不饱和度可能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由此推测它可能的结构是:讲解第二个结构式,烯醇结构不稳定,要重排,形成第一个结构。第一个的结构较为稳定。,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仅写第一个。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第一个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给这个物质命名,含有—cho这样的官能团,我们称为醛基,所以它应该是乙醛。比较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乙醇和乙酸官能团的不同。〖设计意图〗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并强化学生的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定比的思想。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重、难点探究板书一、乙醛的结构1、分子式:c2h4o2、结构式:3、结构简式:ch3cho阅读课本p65页,迅速找到乙醛的物理性质板书二、乙醛物理性质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过渡那么乙醛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板书三、乙醛的化学性质过渡从乙醛的元素组成,我们可以推断乙醛可以燃烧(即发生氧化反应)板书1、乙醛的氧化反应:a、燃烧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ho+5o24co2+4h2o点燃板书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同学喜欢照镜子,有谁知道“镜子”与一般玻璃的区别吗?大家是否想知道它是怎么镀上去的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实验教材p66问题2:从实验过程的描述中,你能说出此实验的注意事项么?〖设计意图〗(培养阅读能力中“关键点”的寻找)实验注意事项:1、试管内壁应洁净;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此处就可问问水浴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反应平稳);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质);5、必须用新配的银氨溶液;)解释在硝酸银中滴入氨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硝酸银和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和白色的氢氧化银,氢氧化银不稳定,迅速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溶液变为棕褐色,随着反应的的进行,溶液变为无色澄清透明,这就是银氨溶液。提问请描述本实验的实验现象现象试管内壁有一层明亮的银镜产生。问题3: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银从银离子变为金属银(得到电子),发生了什么反应?回答还原反应追问那么乙醛发生了什么反应?回答发生氧化反应。板书b、乙醛被氧化剂氧化板书银镜反应加热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分析乙醛可以被氧化剂所氧化,变为乙酸。乙酸和氨继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乙酸铵。讲解银镜反应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过渡乙醛除了可以被银氨溶液反应,还可以和——新制的cu(oh)2反应实验教材p66现象cu(oh)2沉淀由蓝色最后变成红色沉淀。(此处为何不区分铜和氧化亚铜?)问题4:红色物质是什么呢?回答氧化亚铜或者铜追问怎样来证明是铜还是氧化亚铜呢?信息cu2o+2h+→cu2++h2o+cu〖设计意图〗乙醛和新制请氧化铜的反应中,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不是铜,而是氧化亚铜。通过这个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讲解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也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问题5:上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乙醛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醛基?回答乙醛能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两个反应都需要加热。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存在。问题6: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乙醛被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那么乙醛能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吗?回答能实验取两支试管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乙醛并振荡。观察现象现象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分析乙醛能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反应,而乙醛和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氢氧化铜都需要加热,说明:①乙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②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是弱氧化剂。板书在“乙醛被氧化剂氧化”中加“弱”〖设计意图〗由学生推测乙醛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通式将乙醛的特征反应中的氧化剂与酸性高锰酸钾对比:得出银氨溶液和新制请氧化铜是弱氧化剂;乙醛是一种强还原性物质。问题7:根据乙醛的结构,你推测它还有什么性质呢?(若答不出,则追问能加成么?为什么?)回答乙醛和氢气反应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乙醛的加氢还原反应展示乙醛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flash动画(三)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课堂练习:1、下列试剂中,能鉴别出乙醛、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溶液四种物质的是()a、紫色石蕊试液b、金属钠c、新制氢氧化铜d、溴水2、糖尿病的检测方法:尿液中加入新制的情氧化铜检验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但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了解自己的尿糖情况。如何才能快速方便的化验呢?科学家发明了尿糖试纸。其制作的原理,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形成葡萄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形成有色的化合物。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职称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这种酶试纸与尿液相遇时,很快就会因尿液中铺糖糖含量的多少又少到多一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或深棕色,从而可以大致判断出尿糖水平。由此说明葡萄糖中含有。3、乙醛能否使溴水褪色?如果能,反应类型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4、请设计实验检验某新装修过的房屋室内空气中是否含有甲醛。三、案例分析(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乙醛的化学性质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2.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乙醛结构、性质的推导,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悟化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本节课是醛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乙醛的球棍及比例模型、相关实验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4、教学过程的设计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课题引入阶段:创设情景,从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教学重、难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启动学生,积极思考。(3)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阶段:通过4个随堂练习,将所学习的内容得以巩固。(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本节课以“情景—问题—活动”三个环节展开课,以“物质、结构、反应”串联课的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也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同时本节课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乙醛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学习上,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精彩成功的实验,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是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教学策略: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3、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高中化学教学案例2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分宜中学梅刚一、案例背景: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二、情境描述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大量NO2气体外逸,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虽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发现铜与稀硝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