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5篇相信都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那么你知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感悟最新多篇,欢迎参考下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1战场上,担架队主要承担从火线上抢救伤员并将他们送往后方治疗的任务。支前英雄宁儒贤是担架队的一员。1950年11月,宁儒贤跟随辽宁阜新担架队,在村民的欢送中离开了家乡。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下了数百名伤员。“有时候天黑下雨,路滑,走起路来步步是稀泥。敌人的炮弹不断地在担架前后方落下,地面上是密密麻麻的弹坑。每绕过一个弹坑,担架都颠得很厉害。”最难的是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个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了让担架更平稳,宁儒贤想了个办法。他走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走,后边的人站着走。山路上尖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膝盖,血染红了裤腿。可他说,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救伤员要紧。“担架队队员之所以把伤员看得比自己还重,是因为躺在担架上的是钢铁般的战士。”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冷晓媛说,“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敬佩这些战士们。”据宁儒贤回忆,有一次他们突破重重封锁,把伤员们抬到一间被敌机炸坏了的房屋里休息。其中有一位脸色憔悴的女战士,双眼紧闭,左腿用夹板夹着,已被鲜血染红,但她没有叫过一声。宁儒贤和同志们帮她清洗伤口,翻身,换下脏衣服,悉心照顾她。女伤员很感动,告诉宁儒贤自己叫黄起荣,今年19岁,是在学校参加志愿军的,随部队前进时踩上地雷炸坏了一条腿。宁儒贤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女战士,专程把她护送到了义川兵站。临上车时,她紧紧握住宁儒贤的手说:“我还要回来,咱们战场上见。”“当时很多战士都像黄起荣这样,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了也要坚持战斗。无数勇士身负重伤后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冲向敌人,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样的故事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和他的战友就是典型代表。”冷晓媛所说的冰雕连,是指在长津湖战役中固守死鹰岭高地的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宁儒贤入朝时,长津湖战役打响。一股突围敌军经过死鹰岭时,埋伏在高地上的6连战士竟然未放一枪一弹,让敌人逃走了。兄弟部队的官兵发现后派出一名参谋到死鹰岭高地查问原因,当这名参谋冲上死鹰岭高地时惊呆了,战士们一个个趴在雪坑里,枪朝公路摆着,但已被全部冻死。原来,为了不暴露目标,6连全连125名战士始终保持着伏击姿态,坚守在冰雪中,直至被冻成“冰雕”,英勇牺牲。“我们奉命追击敌人路过死鹰岭高地时,发现战士们都已经硬了。”时任志愿军第27军1营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回忆起当场的情形几近哽咽,“那个场面真是悲壮,那是永生难忘。”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也鼓舞着担架队队员。战前动员时,曾有人向宁儒贤描述战场如何惨烈,他却说:“我报名时就想好了,死也要死在前线。”他所在的担架队出国时有170名兄弟,归国时只剩下120名。“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大家都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是因为对他们而言,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入朝作战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戴美玲说。打扫战场的战友在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会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当时敌军装备比我们好很多。”冷晓媛说,面对朝鲜战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有的敌人穿的是羽绒服,用的是鸭绒睡袋。“我们有什么?我们很多战士穿的是单衣单裤,有的战士吃的是一口炒面一口雪,吃着被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化一层啃一层,再化再啃。”“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通过顽强斗争获得胜利的英雄壮举和壮丽史诗。”戴美玲认为,抗美援朝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抗美援朝精神。“虽然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但抗美援朝精神世代传递,仍然能够带来力量源泉,让我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毫不畏惧地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2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对于战争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敌人为了切断我军后勤运输保障线,白天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桥梁、道路。“运送物资的大桥和道路全部被敌机炸毁,为了保障战场上物资供应不受影响,我所在的部队决定晚上搭桥保障运输。”王宏贤说,天黑后,4个连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抱着树桩的战士很快下水,将树桩竖立起来,其他战士迅速铺上木板,一座座简易桥梁很快被搭建起来。“通过用战士身体和木桩搭建的桥梁,运送物资整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王宏贤回忆,整个冬天也都在下水搭桥,冰冷的河水刺痛着战士们的双腿,双手双脚被冻裂是常事,但战士们还是将树桩做成的桥墩子抱得稳稳的,确保汽车顺利通过,将物资运达前线战场。牺牲的战友为了保障指挥部的安全,附近的山头上都布置了高射炮。有一天,十几架敌机前来轰炸指挥部,前往山头的道路被炸毁,运送炮弹的车辆不能通行。王宏贤和11名战友顶着敌机的猖狂轰炸,用肩扛、背驮的方式将炮弹成功送到阵地,在这一过程中,有9名战士牺牲。“就剩下我们3个人了,就剩下我们3个人了……牺牲的战友,名字至今我还记着。”说到此处,王宏贤的眼睛湿润了,他不断地重复着,“就剩下我们3个人了”。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王宏贤表现突出,受大站通令嘉奖一次,大站物资奖励一次,连队嘉奖两次,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奖励三等功一次。“能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感到无比的自豪。那场战争,志愿军打出了士气,中国打出了国际地位。”王宏贤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3四枚志愿军纪念章、一张身着军装的老照片……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忠尔老人珍藏多年。1951年1月,入伍两年的刘忠尔一心想要为国效力,跟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光荣地成为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我终于能上到阵地投入到战斗中,很激动。”刘忠尔回忆,“刚入朝鲜战场,敌机轮番轰炸我军各级指挥所、炮兵阵地和仓库。敌我装备相差悬殊,战斗激烈。尽管我们武器不如敌人,但志愿军战士斗志昂扬,意志坚定,没有人退缩。”1952年7月,刘忠尔荣立二等功。“当时,敌人火力凶猛,我们的步兵连只能按兵不动,无法冲破火力封锁,我和另一名战友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为步兵连突击打开了一条路……”刘忠尔回忆,“后来,我们利用防空洞进行阻击战,躲在洞里空气十分潮湿,连阳光也没有,但条件再差,大家也毫无怨言。”有战斗就有伤亡。1953年,刘忠尔所在的连队护送运输装备的车辆到前线。为了掩护运输队,很多战士负了伤。刘忠尔的两根肋骨被炸伤,后来被送回国内进行治疗。“动完手术后,还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刘忠尔说,当时,一想到战争还未胜利,心里就着急,没等伤好自己就返回了前线。刘忠尔说,朝鲜战场给养困难,战士们吃饭是一口压缩饼干就着一把雪。那里的冬天特别冷,积雪很深,严寒刺骨,每个人只有一身夹棉的军装,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战场,根本不足以御寒,很多人都被冻伤了。“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没有水喝,敌人在山下切断我们的水源,我们派一个取水的战士,就牺牲一个,为了坚持战斗,连长让我们把尿留在铁桶里喝。”刘忠尔顿了顿说,连长拿一个饭勺给大家分,一人一次只舀两勺尿……虽然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经过几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打退了敌人,最终迫使对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我们所属的连队留在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修建学校、铁路……直到1958年才返回祖国。”刘忠尔说。1964年,刘忠尔转业至金川集团公司露天矿。在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扎实勤奋,成为同事眼中的“岗位先锋”。经历过枪林弹雨,刘忠尔变得十分豁达,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心怀感恩。“平时我和老伴就在社区的幸福互助院就餐,这里菜品丰富、价格适中,很方便。”刘忠尔感慨,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吃喝不用愁。业余时间,他将酷爱的武术当成第二事业。每次遇到武术技艺比他好的人,他就虚心求教。“我80多岁的时候还报名参加了全市武术比赛,拿到了老年组一金一银两块奖牌。”刘忠尔说,党和政府厚待我们这些“老革命”,让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虽然现在日子好了,但革命传统不能丢,革命历史更应该被时刻铭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4“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听着熟悉的旋律,抗美援朝老兵朱玉元热泪盈眶。虽已是90岁高龄,朱玉元的身体依旧硬朗。9月21日,在瓜州县家中见到朱玉元时,他正在收拾房子,家具和生活用品被摆置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床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豆腐块”似的被子也表明了他的“老兵”身份。朱玉元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了大半辈子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一边反复擦拭,一边讲起了在朝鲜时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1949年5月,年仅19岁的朱玉元在天津光荣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一支队21大队的一名战士。1950年10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朱玉元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当时,每个人都只有单衣可穿,大家冻得瑟瑟发抖,可还是咬牙坚持。”朱玉元回忆说,当时条件有限,所有人脚上全是水泡、冻疮。但是当时战况吃紧,他们根本顾不上,而是立即投入战斗。入朝后,朱玉元被分配到警卫连工作,主要负责执行警卫任务。1952年3月,朱玉元接到上级命令,需要进行夜间行军。作为警卫连副排长的朱玉元,迅速集结警卫战士,一边安顿战士做好准备,一边协调准备好行军装备。朱玉元说:“在朝鲜沙里院至顺川一带通过敌人封锁线时,真的是炮火连天,敌人的飞机挨着头过,连续发射几十枚照明弹,照得山坡通明。敌人一旦发现目标,就用机关炮进行扫射,尘土飞扬、硝烟弥漫。”“在行军过程中,许多受伤的战士由警卫连负责转运,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伤员随处可见,眼看着战友在我眼前牺牲……”谈起战场上的惨烈,朱玉元几度哽咽。“由于没有飞机掩护,我军没有制空权,部队只能夜间开进,汽车也很少,全凭战士的两条腿,而且我们的轻武器对空射击不仅打不下飞机,反而会暴露地面部队目标,招致敌人更准确的轰炸,所以尽量采用掩护的方式行军。”朱玉元说。朱玉元带着8名警卫战士,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安全到达目的地,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转移。问他当时怕不怕时,朱老坚毅地回答:“既然选择上前线,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坚强。”参军7年,抗美援朝4年。1954年1月,朱玉元随部队回到国内进行休整,1956年5月,朱玉元从部队正式转业。因作战英勇、成绩突出,朱玉元先后获得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纪念章。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转业后的朱玉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赴黑龙江军垦农场参加北大荒开荒工作。1961年1月,朱玉元调动至甘肃省安西县(今瓜州县)工作,1989年7月在中国农业银行安西支行离休。从战场到地方,从东北到西北,整整70年,朱玉元奋斗的足迹跨越了大半个中国。2022年9月,朱玉元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荣誉纪念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5那是1952年的11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从兰州开拔至东北。12月底,进入朝鲜。为了躲避侵略者飞机的轰炸,部队总是晚上行军,白天进入山林隐蔽。正值冬季,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对每一名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漫山遍野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睡觉也在雪地里。”冯自信说,有一天走下来,自己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怎样都脱不下来,最后用刀子把鞋割破才把脚从鞋里取了出来,仔细一看,脚都冻得发黑了。“每个战士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一心想把侵略者赶出朝鲜。”他说。在一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