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4篇【导读】这篇文档“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篇1: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龙源期刊网.cn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作者:朱玉萍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由于微课程教学出现的比较晚,所以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对微课程的作用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其定义也不是很明确。目前,微课程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逐渐运用微课程教学,并且微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化。微课程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深入对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1.微课程教学的优势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程教学大多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沟通,利用宽带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远程教学,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为学生指导相关教学活动的使用,例如资源示范、操作练习、学习评价以及反馈指导等。微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改变了课程的单一性,对语文教学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断的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具体有以下五点,第一点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能够给学生留出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对语文教师和家长产生依赖性。微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第二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在微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在一个小组内学生之间能够互相的帮助,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三点就是有理想学生的系统学习,避免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出现不全面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微课程教学是和小学语文内容相结合的,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四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教学能够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的学习。第五点就是能够因材施教,微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完善,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和多样化,让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单一化。2.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方法以及路线2.1依据主题,自行设计微课程篇2: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龙源期刊网.cn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薛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5期摘要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本文从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以及微课使用几个方面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1-02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实际上,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还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一、选题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这篇课文,是继《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的又1篇歌颂人物不畏逆境勇敢追求信念的文章。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失败,痛苦,但是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有了之前学习名人传记文章的基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人物精神风貌,不是难事,而课后练习第三题,我觉得很有难度——“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1篇1百多字的小传”。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小传”这种文体,如何写小传对他们来说也是完全的陌生,因此,我选择了“怎样写好小传”为微课制作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2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讲座文本:《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将通过两讲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从教学设计的依据入手,到例举不同文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解决教学设计需要和文本解读与研究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关注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内容。第一讲:教学设计的依据有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第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分析;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体系的构成;对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单元结构分析,把握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层次。第二,小语单元教学的设计第三小语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情学段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分析包括:第一,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第二,学生需求与学习动机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包括: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二,三维目标的统一4.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第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第二,问题的设计;第三,学生的设计;第四,板书、课件的设计如阅读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导入、整体感知、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背景知识的运用、板书与课件设计、拓展迁移练习的设计等等。5.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第一,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第二,试卷编制与分析;第三,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第二讲:例举说明不同文本体式优秀教学设计1.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1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本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情况: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会感到亲切。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对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学习,对“中华不振”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时会遇到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以文本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深入感悟,同时,还需要将课外资料引入到学习中,在课内外的结合中,在读与思的结合中,在读与写的结合中,增进理解,感受人物形象。技术准备:自制课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词语。2.学习第二、三件事,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流程示意复习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分钟)课内外结合,理解“中华不振”(12分钟)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18分钟)总结拓展,升华情感(6分钟)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复习生字词。租界模范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巡警吵嚷惩处训斥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喝彩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3.交流:少年恩来初到沈阳,听了伯父的话后,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么?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1.默读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2.汇报交流: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采取的策略:(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三)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1.回读伯父说的话。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七、八自然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同学们是怎么说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2.生生交流。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