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E-IAR-200904]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9年度政策建议书之四对引进海外顶尖、领军和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若干建议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2009年12月目录引言..................................................................................................................1一、建立综合配套体系,长效引进海外顶尖人才.....................................2二、改革绩效评价标准,灵活引进海外领军人才.....................................7三、实施双轨人事管理,规模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1四、结束语....................................................................................................14本报告撰写人简介............................................................................................15附录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简介..............................................................16附录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简介..........................................................17附录3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深化教育科研改革——上海财经大学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经验介绍..............................................................................18一、引进海外著名华人学者,落实海外院长实聘制度....................19二、海外引进结合内部培养,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20三、依循国家体制基本国策,正确处理政经西经关系....................23四、参照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教育科研改革....................24五、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推动海归教师本土转型....................29六、注重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30七、结束语.............................................................................................311对引进海外顶尖、领军和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若干建议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引言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要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拥有一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庞大科研队伍,以及一批能够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培养大批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强大师资阵容。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谈话中所指出的,“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这与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按照钱学森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和人才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校、强国战略的实现,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即国际和国内人才市场以及国际和国内人才资源。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与世界接轨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海外留学人才群体是一个巨大的高层次人才库,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杰出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魄力与胆略,作为举国之策,从极高的战略高度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目前,中组部正在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计划在今后5到10年内,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是国家层面的人才引进重点计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海外人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征求了上海财经大学校内外众多同仁的意见,应该说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也对陈旭东等同事在本文起草过程中的助理工作表示感谢!1对此,笔者在2008年底递交给教育部的题为《对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和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厚德博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建议书中,曾有过详细阐述。2才的广泛关注,对国内用人单位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值得充分肯定。不过,根据笔者最近两次担任“千人计划”评审专家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很多海外真正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和领军人物还没有被吸引进来。并且,与国内其他人才引进计划一样,客观上只是重短期引进使用,缺乏长效机制保证,在吸引海外杰出人才长期留在国内安心工作并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的制度安排方面还有待完善。和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等项目一样,“千人计划”短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长期留住人才的作用有限,大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很可能三年合同到期之后又再度回到国外,从而不能长久留住这些人才。因而,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吸引和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内在机制和模式,采用多种引进方式,分层次、分功能、分步骤地引进,既要引进数量本来不多的顶尖华人科学家和杰出的学术领军人物,也要大批引进资历相对较浅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特别是对于如何引进前者,需要有长远的战略高度和极大魄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客观现实,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能引进人、留住人和用好人的长效机制。以下根据笔者在海外留学、国外知名大学从教20多年的经历体验和最近五年多来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担任院长职务,处于教学、科研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自己对海内外大学体制、管理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市场内在机制以及对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真实想法的深入了解,就国家如何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不只是引进更要留住和用好海外优秀人才,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建议,供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参考。一、建立综合配套体系,长效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真正顶尖的人才不是招来的,而是请来的。因此,对真正顶尖的海外华人科学家,需要以超常规的胆略、决心和魄力来加大引进力度。参照国际惯例,从“情、礼、利”三方面着力营造优越3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形成综合配套体系,真正做到能够吸引、留住和用好顶尖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依靠强大的前沿科学技术力量,必须拥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队伍,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强大的后劲所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中国必须将教育和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而需要更加重视引进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的工作。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批杰出的留学归国科学家和学者为国家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物理、导弹火箭领域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数学领域的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地质领域的李四光,生物领域的童弟周,桥梁领域的茅以升,地理农学领域的竺可桢,建筑领域的梁思成等等。这些顶尖科学家和学者都在所属科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成就,并从实际应用方面对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们往往一个人就能够带动一个领域的跨越发展。像钱学森回国后,从无到有,带领一批大多连火箭都没有见过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研制出了“东风”系列导弹,而其后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核工业以及整个航空航天科技事业,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海外相比差距悬殊,但是这些著名科学家还是凭借着知识报国、科技兴国的梦想和夙愿,回国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可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这些著名科学家希望国家强大的梦想已基本得到实现。那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才能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的顶尖华人科学家?笔者认为,单靠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内在的爱国热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加需要在情、礼、利三方面综合应用和真诚对待,有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一个能够激发和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科研和工作环境,一个可以让他们专心科学研究而无后顾之忧的待遇保障,能够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身4价值。因此,对于这些已得到世界公认的杰出科学家,建议采取12字的政策方针:动之以情、待之以礼、安之以利。首先,对真正的顶尖人才需要动之以情,以三顾茅庐的精神主动和真诚地去邀请和挖掘(这也是国外一流大学吸引、挖掘顶尖和杰出人才普遍采用的方式)。目前,国内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还是靠自己申请,或靠大学和科研机构出面联系的愿者上钩方式。但这种方式很难找到或吸引到真正的顶尖高手,并且还有可能存在激励扭曲。因为大学和机构为了争排名和经费或考虑到不少经费是由国家买单,有可能会将一些不是那么顶尖的人才推荐上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引进真正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和学者。一方面,广泛征求同行专家,特别是海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意见(此点非常重要,更有利于信息对称,确定候选人,同时也不存在利益冲突,评价会更客观和公正,是消除激励扭曲的根本方法),决定本领域的佼佼者;同时建立人才储备库,国家驻外机构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平时收集和开座谈会的方式,发现和推荐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承担一定比例的薪酬和科研经费支持,提高道德风险行为的成本,同时也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当然此措施的缺点是,增加校内教师间的攀比心态,会增加实施的阻力)。其次,对真正顶尖的人才需要待之以礼,甚至给予国士、国宝级待遇,从政治上给予充分的信任,不能将他们视为雇佣军,而应该当成自己人信任和大胆使用。这些人都是国家培养多年之后出国留学的,绝大部分人是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大的。同时,要在工作上提供充分的支持、生活上显示充分的人情关怀。一方面,在工作上应该少干预和重长效。引进这些海外华人顶尖科学家的初衷在于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只有原始创新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才是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因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成果被广泛引用的海外华人顶尖科学家,应不受短期成果和论文数量的限制,而是实行一种长周期、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安心基础研究5和前沿创新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这些顶尖科学家的创造力和科研水平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不会回国之后就突然下降。再次,对真正的顶尖人才需要安之以利,给予国际同等水平甚至有所超越的高规格待遇和安置,这也是“情和礼”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实际上,早在“千人计划”实施之前,笔者就曾对一些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做过一些非正式的调查:如果给他们比国际市场现有工资水平高出20%到30%,即每人20到25万至多不超过30万美元的年薪,按照国际惯例,承诺持续多年直至退休地给予这样的终身待遇,同时给他们一定数量(比如5到8个)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编制,按照国际通行的人才评价标准,继续从海内外引进同领域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或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来组建研究团队、实验室,并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长久待遇,他们是否愿意全职回到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得到的绝大部分答案是肯定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给这些海外顶尖科学家配备精干的研究团队非常重要。在美国即使是航天飞机这样的大项目,经常也是一些关键科学家带领各自团队做起来的。在国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并基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