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湖南大学人才培养章兢一、学分制的定义1、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方法(或手段);2、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3、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选课制;4、学分制的本质既是一种测量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5、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学业进程的统一单位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决定学生能否毕业不以学年为限,而以修满规定的学分为准。较为全面的学分制应包括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和聘任制等这些基本制度。其中选课制是前提,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二、学分制的类型学习进程及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制)不相同完全学分制(美国)学年学分制(日本)形态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课程)完全不相同学习进程(学制)完全不相同学习内容(课程)不相同学习进程(学制)相同弹性学年制(中国)学习内容(课程)相同完全学年制(前苏联)学习内容(课程)完全相同学习进程(学制)完全相同横坐标代表学习内容,纵坐标代表学习进程。正向代表相同,负向代表不相同。A点是完全学年制,B点是学年学分制,C点是完全学分制,D点是弹性学年制学习内容学习进程ABCD三、学分制在我国进展缓慢的原因1.教学资源不足某些教授不愿承担本科生课程,换言之优秀教师的课成为高校的稀缺资源;必修课所占学分比例过大,选修课数量少,课时少;学生跨专业、跨系听课及重修课程也受到师资和教室数量不够的限制;人才标准过于单一。2.运行机制不相匹配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弹性不相匹配;以计划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以选择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不相匹配。四、实行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缺点:全面发展与有效管理难度加大。五、全面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1、按学分计量学生在弹性学制内(标准学制+2)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状况的标准,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2、以完全学分制要求制定培养方案育人以学生为本,自主;办学以教师为本,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与提高效益。3、按学分收费学费分为学分费和专业注册费两部分。以全校各专业中在校期间应缴纳的学费总额最少的专业为标准,除以学生毕业所需总学分,即为学生每学分应缴纳的学分费,采取分学年度缴纳;其他专业学费高出的部分则为专业注册费,学生报到注册时分学年缴纳。4、按学分进行学院分配以学院所承担的课程学分的多少作为分配依据。六、我校实行学分制的基本条件(一)原有基础实行了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学习年限代替刚性学习年限,以重修代替补考;允许优秀学生转专业;部分院系已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部分院虽按专业招生,但学生进校后按大类培养,二年后又分专业。教务信息系统已有较好的基础,专业选修课、文化素质教育课、体育课已经实行了网上选课;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部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二)现有条件1、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制订2006指导性教学计划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共识;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有普适性,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追求,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通识教育在实务上也是一个体系。“通识”不是指“拥有广泛的知识”,或让学生成为样样都知道一点的“通才”;学生通过通识教育,了解不同知识的统一性和差别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大理类不超过170学分;大文类不超过160学分;特殊类中的工科不超过170学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按五年制计算学分,体育、艺术类不超过160学分)。第一学期(1、2)第二学期(3、4)第三学期(5、6)第四学期(7、8)21+(2.5)27+(0.5)26+(0.5)26+(3)学校与学院通识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理)专业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理)第五学期(9、10)第六学期(11、12)第七学期(13、14)第八学期(15、16)17171712学校与学院通识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文)第一学期(1、2)第二学期(3、4)第三学期(5、6)第四学期(7、8)23+(2.5)27+(0.5)26.5+(0.5)24+(3)专业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文)第五学期(9、10)第六学期(11、12)第七学期(13、14)第八学期(15、16)151515102、采用了新的学期设置方案将现有的一学年两学期,拆分为一学年四学期,但学生每学年在校学习的总周次数不变,寒暑假放假的时间和周次数也不变,以增加年度开出的课程总量。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些学院对学校提出的2006培养方案不理解,一方面认为专业学习阶段学分太少,另一方面专业阶段课程刚性设置,让学生没有选课的余地,更没有选方向的机会。2.师资结构性缺编和超编同时存在,《心理学》、《西方哲学概论》、《大学数学》存在着教师短缺和紧张的现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运筹学》、《经济法》、《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30多门课程多个学院开设。内容数量(间)/座位数(南校区)06年下半年使用率数量(间)/座位数(北校区)06年下半年使用率教室间数普通75/537860.24%(大:71.1%)91/588624.1%209/1413643/2872(计专)25.68%多媒体72/919179.5%21/365965.5%93/12850合计190/17441(不含计专为147/14569)112/9545302/26986生均座位数0.832.321.253.教室资源紧张●生均座位数在1以下,排课很难进行(我校南校区属于此种情况);生均座位数为1.2时,可以较合理地排课(学年制),但是自习、调课、考试和讲座空间仍然不够;生均座位数达到1.5时,可以合理地排课(学年制);生均座位数达到2时,可以较好地达到学分制的排课要求。●根据教室使用率来说,70%已为很高的利用率了。南校区教室紧缺情况学期班级数总课堂数要求多媒体教室数本期去年同期453163182044715706254、学生主体意识不强●2006届毕业共计:5810人按期毕业率93.4%,其中学位获得率94.1%,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及格缓授学位:占已毕业学生5.3%。●补考:每学期:5000多人次八、措施与办法(一)主要措施1、学生分类培养2006级开始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阶段培养模式,通识教育阶段按高考大类进行培养,也即是学生进校后的1.25年(前5个小学期),按大理、大文、特殊类三类课程体系修读,在这段时间全校学生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进程,以突出系统性,加强基础。2004培养方案结构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专业大类教育平台课程(40)专业课程(25)文、法理、工经、管实践教学环节(35)学校公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7)学科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0)达标达标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专业大类教育课程(含B2组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大文A组、B1组、B2组(部分)大理A组、B1组、B2组(部分)其它A组、B1组、B2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37)2006指导性教学计划方案结构A组:38,B1组:7B2组:25学校与学院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37.5+5.5学分)●大理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A组课程(校定必修38.5学分)◆B组课程[院(系)限选课程]▲B1组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7学分)▲B2组课程(分类设置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25学分,可以跨类选课)●大文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A组课程(校定必修31学分)◆B组课程[院(系)限选课程]▲B1组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10学分)▲B2组课程(分类设置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25学分,可以跨类选课)2、低年级以学生选教师为主●2006年学生选教师:《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中国近现代史革命纲要》●行政班级选教师:《微积分》3、选择专业●原则:引入竞争、适度保护、逐步推进,先选专业,后选课程●时间:第5小学期(2007年10月)学生全面选专业,第6小学期开始按所选专业授课。●每个专业可按该年级当年核定招生规模的120%接收学生。1、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要求●满足课程的先行后续要求●第三学期开始(第6小学期)安排B组课程,便于与专业教育阶段接口●尽量在第四学期内完成通识教育阶段课程,为学生进行学分制下选课创造条件(二)解决办法2、专业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制订原则及课程设置要求●重点是保证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前沿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选性,适应“四选”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部分课程应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可能并尽量使之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按照此要求,专业教育阶段应至少开出2倍于现有课程的学分,也即是62学分的课程,按每门课程2个学分计算,大约31门课程并按方向组成课程群才能供学生选读。设置专业责任教授。3、规范开课权限管理,明确课程建设单位,设置平台课责任教授。4、学分制与留级管理实现学分制后并不意味就没有留级管理,在学生考试不及格学分累加达到16学分后,要警示、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年级阶段(要留级);达到22学分后,要退学。5、增加教学资源增加教室数和多媒体教室,增加高质量的课程。九、两点思考1、对一些课程的定位●“两课”:是“育人”,不是理论与知识。“十六号文件”●大学英语与四级考试:降低学分数不是降低英语要求;四级英语考试成绩与学位脱钩不是不要四级考试。学士学位授予细则●大学数学适当降低教学基本要求现在许多课的教学基本要求是20世纪90年代初精英教育阶段制定的,未能反映近10年来的教育改革成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某些要求对一些学生来讲是难以达到的。例如80年代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使用最普遍的教材是同济大学所编的教材,但现在有些地方院校反映,按教育部90年代颁布的教学基本要求,使用这套教材,尽管一再降低考题水平,仍常有30%甚至更多的学生不及格。在这种要求下,有些学生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仍然达不到要求,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长项,而且把自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毁掉了。与其这样,何不把教学要求降低一些,既满足他们学习后继课程和今后从事某类工作必须的最低要求,又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发展他们各自的长项呢?所以,适当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消极的,但从培养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来看是积极的。上届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调整了工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基本要求。按层次分流培养,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有余力、在环境上有可能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长项,为国家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下大力气改革考试方法。2、“第二曲线”理论1996年,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在《第二曲线》一书中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学校发展周期死亡之谷第二曲线高成就期起始期成长期成就初期调整更新期停滞期失衡期下滑衰败期变化干扰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