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人才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结束传统教育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一、现代企业人才观的共同点1.专业素质强,即人才必须有真“才”“才”是知识、能力的综合。知识的理想组合方式应该是纵向有系统、横向有层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而非“-”字型或“︱”字型。“-”字型知识结构虽然知识面宽,但缺少对专业独到精深的见解;“︱”字型知识结构只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知识面的宽度,容易发生知识结构的“木桶效应”,而“T”字型知识结构强调的则是博专相济、相辅相成。企业要求的人才即“T”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综合知识。2.品德素质高“德才兼备”当然是企业最理想的人选。随着现代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均摒弃了过去那种以才代德或以德代才的认识,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能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一个品行不正的人即使有较高的智商,企业也是不欢迎的,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原则和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3.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现在的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然地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以此进行人才的筛选。企业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要胸有大志,能够不断地学习、总结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4.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与人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大家,靠集体的力量。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对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十分注重。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1.高校应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美德,达到真正的高尚境界。作为现代教育,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没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学生再有能力,我们的教育也是彻底的失败。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克服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2.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从创造知识的角度引导着变化的潮流,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却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就是要重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2)应从封闭的教学转向开放的教学。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但学校长期以来未能把学生与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地走入大学,一入校却被禁锢在一个系、一个专业内,使他们处处生活在一个整体被动的环境之中,好奇的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未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消极的求知观就会日益形成。(3)应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专业面狭窄,知识面不宽,毕业生学科综合能力差,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巩固、领会和理解所学过的知识,在求知的道路上呈现出迂回前行的状态。总之,高校必须结束传统教育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转贴于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