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世界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金贞爱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参考文献(41条)1.参考文献2.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20043.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06年考研择校指南20054.冯建军现代教育理论20015.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20026.晁华山世界遗产20047.《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8.白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世界遗产20049.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200510.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197811.厉以猷中国世界遗产地边缘特征及其思考[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5(3)12.汪永晨视点:我国应有世界遗产保护法[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4(6)13.曹丽娟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4(8)14.李珂世界遗产我们的遗产[期刊论文]-绿色中国2004(11)15.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3(8)16.阮仪三保护世界遗产的要义[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7.张文艺我国的世界遗产及分布2000(z2)18.张娟世界遗产课堂走进中学2005(07)19.孙克勤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地质教育2004(4)20.裘国伟论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教育[期刊论文]-南平师专学报2005(1)21.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期刊论文]-美术研究2003(1)22.冯莉.马生涛世界遗产教育:青少年教育的新课题2004(z1)23.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3(8)24.邓明艳构建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8)25.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6.王剑中国世界遗产周边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师2005(2)27.刘文杰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之世界遗产的地图集--《世界遗产地图集·中国卷》[期刊论文]-地图2005(1)28.姜敬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之必要性及立法构想[期刊论文]-行政与法2005(1)29.红婴世界遗产:我们和世界的差异在哪里?200530.刘绪贻世界遗产与爱国爱人类爱世界公民意识200231.曲冠杰大学世界遗产教育十分必要200432.李先明宏村世界遗产彰显人水和谐的哲学理念200433.夏吉阳上海交大成立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200334.李延祺世界遗产走进中学课堂200535.查看详情200536.UNESCO查看详情200537.RettieDwightFOurNationalParkSystem-CaringforAmerica'sGreatestNationalandHistoricTreasures199538.AlbrighHoraceMCreatingNationalParkService:TheMissingYears199939.PigramJEnviornmentalImplicationsofTourismDevelopment1980(04)40.WagerJRecreationalCarryingCapacityReconsidered197441.FabianaCallegari.AdalbertoVallegaCoastalCulturalHeritage:aManagementTool200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姜敬红世遗保护国国有责——《世界遗产公约》专门条款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9)《世界遗产公约》专门设立了对世界遗产所在国的要求条款.该条款客观而又全面地对世界遗产所在国提出了对其领土内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性要求.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需要整个国际社会提供的集体性援助,但首先且最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制定相关的保护和利用的总规则总政策是公约对世界遗产所在国的核心要求,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保护机构的建立键全是关键,科学和技术是基础,法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是根本.2.期刊论文陈兴中.郑柳青.CHENXing-zhong.ZHENGLiu-qing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德国与四川世界遗产业的比较分析谈起-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世界遗产是人类最具价值的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遗存,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有待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德国与四川的世界遗产业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世界遗产保护与和谐发展中的六大核心问题:法制保障、管理规范、资金到位、人才培养、合理开发、社区和谐,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3.期刊论文陈兴中.郑柳青德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2)世界遗产是人类最具价值的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遗存,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有待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德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世界遗产保护与和谐发展中的六大核心问题:法制保障、管理规范、资金到位、人才培养、合理开发、社区和谐,并针对实际情况对我国遗产保护(特别是四川省)提出建议和意见.4.期刊论文陈兴中.郑柳青.CHENXing-zhong.ZHENGLiu-qing论德国世界遗产保护及发展对四川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4)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四川也面临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经济这一矛盾.从德国与四川的世界遗产业的对比分析来看,德国世界遗产保护及发展在法制保障、资金到位、管理规范、人才培养、合理开发、杜区和谐等方面的经验对四川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启示.5.期刊论文杨国学.朱平安.赵健全.兰宗荣.YANGGuoxue.ZhuPingan.ZhaoJianquan.LANZongrong论世界遗产武夷文化研究基地建设的意义-南平师专学报2005,24(3)武夷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人类先进文化的某些特质.建设以世界双重遗产为依托的武夷文化研究基地,对于拓展闽学内涵,培育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所需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促进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广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意义;不仅对于为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意义;具有典范性的美学意义.6.期刊论文易斌论长沙旅游强市的主要途径-中国科技纵横2010,(1)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长沙,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积极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建立长沙旅游基石;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创新型的景点景区;扶持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7.期刊论文冷桂军.LENGGui-jun浅论昆剧人才的培养-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7(3)昆剧自从被列为世界遗产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充分、有效地继承、挖掘昆剧遗产,使之发扬光大,并在当代世界文明的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昆剧人才的培养是否得法.但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集约化的培养方式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建立旨在培养昆剧人才基地的昆剧学院势所必然.而最快捷、最有效、最集约的建院方式则是在大学之内建立昆剧学院.8.期刊论文吕琨.LVKun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探析-北方经贸2007,(4)我国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盲目兴建旅游基础设施、盲目追求游客数量增加,对文物建筑和遗产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世界遗产不受旅游开发和经营服务活动的损害,需要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坚持功能分区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9.期刊论文石惠春.杨二俊.SHIHui-chun.YANGEr-jun我国西部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变动对客源市场的影响——以甘肃省和四川省世界遗产地为例-冰川冻土2007,29(2)旅游需求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定量研究和预测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对世界遗产地的科学开发规划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甘肃和四川两省世界遗产地景点的门票价格,统计分析了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变动对客源市场的调节作用,用时间结构分析模型探讨门票价格变动引起的客源市场季节性结构特征和年际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门票价格的上涨对世界遗产地的客源市场在短期内具有一定影响,但长期影响不显著.要解决目前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的困境,尚需积极寻求其它有效措施.10.学位论文罗佳明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战略性思考与管理体系建设研究2004加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和青睐,目前已经有29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改革之中,遗产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缺乏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考虑,因而出现了一些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环境被破坏,或在利用中过于商业化的现象,有的甚至已经损害到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本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引起国内外各个方面的极大关注,已成为我国面临急待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提出,必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改革环境中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的管理。根据我国遗产管理的特点,可将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分为传统管理期、转型过渡期、现代发展期三个时期加以区分研究。论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将系统分析和战略管理方法相结合,从战略视角研究对转型过渡期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管理体系建设问题。首先,论文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产管理及其面临的变革、国内外遗产管理概况和研究现状,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认为目前在遗产管理及研究中的主要矛盾焦点集中在保护与开发之争。作者认为,要解决转型过渡期遗产保护中的矛盾,就必须立足于历史与现实条件,解决隐藏在这些矛盾背后的深层管理体系问题。其次,论文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管理问题从战略层面进行了理论思考。在理论分析与研究综述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转型过渡期我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其对制定遗产保护的战略及管理体系的指导意义,指出了转型过渡期遗产战略制定与实施应采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论文认为,可将世界遗产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引入战略管理来对我国世界遗产在转型过渡期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解决当前遗产保护管理中的突出矛盾。论文着重指出并分析了遗产管理中存在的复杂主体关系,设定出了一个包含遗产战略环境分析、内在能力分析、遗产战略使命、目标体系制定和实施的动态管理过程。论文还指出,在转型过渡期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首先需要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协调战略。特别是要实现向世界遗产的战略性保护转变即建立战略性保护体系;加强对世界遗产战略性利用的认识,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遗产旅游体系;建立与完善保护与利用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各方合作发展机制;明确界定遗产管理部门在遗产战略性保护、利用及协调中的职责和地位。再次,论文研究了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中的建设问题。论文围绕对遗产保护战略的理论思考和提出的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战略,在宏观政策与法律环境方面,提出了以统一的遗产保护法为核心,加强遗产管理的宏观政策和法律体系建设的建议;在我国遗产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导、以地方为主体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公众监督的总体遗产管理模式;论文认为目前需要尽快加强遗产宏观与微观组织体系改革,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在遗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在遗产管理体系的内在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以紧缺人才培养和遗产人才素质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了应建立起有效的遗产财务管理体系,以及遗产管理的财务战略和设立遗产保护基金的建议,加强遗产保护的财务保障能力;提出了应该建立起以世界遗产监测标准为基础,综合现有各类专业评估标准为内容的常规性遗产监控体系,健全遗产信息管理与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