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劳动关系管理新世纪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规划教材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主编王国存目录项目一劳动关系项目二劳动关系管理理论项目三劳动关系管理专员岗位认识项目一劳动关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劳动关系的含义,2.了解劳动关系的环境和类型3.理解劳动关系管理理论能力目标1.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法律意义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制度3.了解劳动关系管理专员岗位职责任务一认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人们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中,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以及职工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职工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任务一认识劳动关系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及其组织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形成和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也就是劳动法律关系。它包含:1、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生产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2、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在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中,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3、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任务一认识劳动关系近些年对于劳动关系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仅围绕劳资关系以及工会、用人单位、政府的领域以及劳动合同,已扩大到员工满意度、工作认同、工作参与度、职业安全与健康、就业歧视、工作保障等柔性化员工关系管理,特别是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增加,不同国籍及地区的雇员流动,都为新时期的劳动关系管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提出了挑战。任务二认识劳动关系的环境劳动关系的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劳动关系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一、劳动关系的内外部环境认识就外部环境而言,一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都会对劳动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内部环境中,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生命周期、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工会、非正式组织、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等都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组织不可控制因素或者间接可控制因素。而劳动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则属于组织的直接可控制因素。研究劳动关系,要将它置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加以考察,才有可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有利于劳动关系系统分析的准确定位,从而有利于把握和揭示劳动关系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任务二认识劳动关系的环境二、劳动关系的新特点台湾学者黄越钦教授把21世纪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扬弃意识形态枷锁,进入环境本位的新时代。2.未来之劳动关系将以社会安全体系为基础。3.经贸全球化强烈冲击劳动市场。4.资讯化造成结构性的影响。任务二认识劳动关系的环境三、我国劳动关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时期,空前的经济社会变革使劳动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1.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明晰化、契约化。2.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3.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增强,不少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欠规范,劳动争议增多。任务三认识劳动关系的类型一、按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及利益关系处理原则分类分为:利益冲突型、利益协调型、利益一体型。1.利益冲突型:18世纪中叶开始,劳资关系紧张,工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权利,要求政府颁布法律限制日工作长度,改善劳动条件。这段时期,劳资双方利益根本对立,形成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劳资冲突。2.利益协调型:科技进步使人力资本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强,管理方意识到,如果没有劳资双方的合作,生产经营无法顺利进行。劳动者也意识到,采取合作的态度,才能使企业效益提高,自身待遇有所提高。现代工业化国家强调劳资双方在利益差别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正式制度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保障各方利益,稳定劳动关系,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体面劳动”,强调劳动管理人性化,逐步向合作协调的劳动关系发展。3.利益一体型:主要表现为劳资利益一体化,比如:全体职工共同出资或参与出资组建的合作型企业,职工不仅仅是雇佣劳动者也是企业的股东,既是劳方也是资方,形成了劳资一体化。任务三认识劳动关系的类型二、按人力资本及人才类型,企业实行劳动关系差异化管理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强调员工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职工采取不同的人才策略及管理方法,形成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差异性的思想,提出与各种不同人才相适配的劳动关系类型。针对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本被企业看做核心员工,由于企业注重与其建立以组织为导向的劳动关系;针对高价值而非独特性的人力资本即企业通用人才,组织将建立以自身利益为前提,以提高生产率为基础的互惠式共生劳动关系;针对价值和独特性都较低的人力资本即企业辅助性员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化的工作流程,追求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针对高独特性低价值的人力资本,企业独特人才建立协调合作的劳动关系。任务三认识劳动关系的类型三、按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的方式分从资本主义早期以冲突为主到本世纪以合作为主,大致经过冲突型、对峙型、协调型、合作型劳动关系类型,但这四种状态目前都还存在。冲突型劳动关系存在于产业运动时期,劳资矛盾尖锐,冲突不断变化,彼此利益不调和。对峙型劳动关系靠对立的集体谈判维系,管理方将工会看作是工业社会的毒瘤,工会的目标是挑战和抗议管理法行为化解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协调型劳动关系双方找到共同的利益,处理矛盾中相互作出让步,管理方认为工会也是资产,善意地与工会进行谈判,工会也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绩效。合作性劳动关系则是最高形态,形成基础是双方的信任,管理方让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减低生产成本,工会则鼓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更多的福利。劳资合作有助于减少冲突,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雇员获得就业保障和更好的工作条件。项目二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劳动关系理论流派2.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3.理解我国劳动法律管理制度能力目标1.理解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手段2.能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任务一认识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如何调整劳动关系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西方进行了探讨,产生和发展了劳动关系理论,这些理论对各国的产业政策、立法和制度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任务二认识劳动管理制度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主体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三方协商机制、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系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任务二认识劳动管理制度一、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基本的劳动制度,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最主要的形式。《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它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为建立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二、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是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政府鼓励企业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完善企业民主参与制度。职工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由工会代表或推荐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书面协议。任务二认识劳动管理制度三、三方协商机制我国建立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方派出代表组成协调机制,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对拟订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以及涉及三方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四、劳动标准体系我国政府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依法公布、适时调整劳动标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内容涉及工时、休息、休假、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劳动定额、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劳动标准体系。任务二认识劳动管理制度五、劳动争议处理体系自2008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推动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向法律适用统一,办案机构统一,办案规则统一的方向发展。《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是关于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以及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范。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是依法建立并处理劳动争议的团体或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社会救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兼具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属性。任务二认识劳动管理制度六、劳动保护监察制度我国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构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制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并可依法作出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法的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当事人认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在实施监察执法时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通过政务公开制度、行政复议制度等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任务三认识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即在实现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当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劳动关系就不能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意志,任何一方违反法律法规,都将承担法律的责任,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任务三认识劳动法律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律的各种调整方法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从而使雇主和雇员之间的行为具有法律意义。其运行过程中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时,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第二次调整,消除障碍,保障其顺利运行。2.劳动法律关系式双务关系雇主与雇员之间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任何一方在未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无权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否则违反了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的要求。任务三认识劳动法律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国家强制力是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其主体性的性质;强制性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手国家强制力的直接保障,如不得使用童工,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雇佣员工,雇主提供的劳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等;任意性规范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当其受到危害时,则需经权利主体请求后,国家强制力才会显现。任务三认识劳动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主体、内容与客体。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劳动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障、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