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艾灸联合对直肠癌造口术后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研究项目验收汇报一项目基本信息二研究内容三预期考核指标四完成情况五经费使用情况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电针艾灸联合对直肠癌造口术后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研究•合同号:•经费:二研究内容•本课题通过多年来科室总结的中医特色护理,如电针、艾灸等方法的联合应用对直肠癌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达到缩短肠造口病人恢复时间,从而降低直肠癌手术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客观评价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对直肠癌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中医护理直肠癌手术术后护理方案提供临床支撑。提升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的认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水平,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二研究内容•受试对象因直肠癌行造口手术的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组方法:按随时数字表进行随时分组。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本课题设置对照组一组组,为术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三组,为电针护理组、艾灸护理组、电针艾灸联合护理组,均为术后6小时开始施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治疗方案•对照组一:15例患者接受护士实施的常规术后护理,一级护理、禁饮禁食、持续心电监测、胃肠减压。观察引流管、导尿管的量、色、质,观察造口血运情况。早期下床活动,口服排气厚朴合剂。•干预组治疗方案•干预组一:1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对照组二术后6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护士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穴,连续波形,持续时间15分钟。•干预组二:1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对照组三术后6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运用中医盒灸的方法,将灸盒放置于中脘、神阙、天枢、中极穴上,使所灸穴位皮肤微红。每天2次,共进行3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干预组三:1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干预组术后6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护士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连续波形,持续时间15分钟;运用中医盒灸的方法,将灸盒放置于中脘、神阙、天枢、中极穴上,使所灸穴位皮肤微红。每天2次,共进行3天。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疗效评价指标:•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分析术后第一天抽取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测定,术后第三天再次抽取血清标本,进行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肠鸣音记录术后1小时开始听诊肠鸣音,全面听诊腹部、脐周四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听诊时间,每区不少于1分钟,每四小时听诊一次,记录肠蠕动情况,第三天开始,每六小时听诊1次,至恢复正常。•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记录首次排气时间为第一次排气(造口袋臌胀)时间与手术结束时间的差,首次排便时间为第一次排便时间与手术结束时间的差。•住院时间以实际天数计算。二研究内容---观察方法及指标二研究内容---观察方法及指标(1)血管活性肠肽•正常值:0≤60pg/ml。二研究内容---观察方法及指标(2)肠鸣音恢复正常的判断标准•肠鸣音正常:约每分钟4-5次,其频率、声响和音调正常;•肠鸣音减弱:肠鸣音﹤3次/分,或者数分钟才听到1次,调低而短;•肠鸣音消失: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无肠鸣音(注意听诊有下腹)•肠鸣音活跃:每分钟10次以上,音调不特别高亢;•肠鸣音亢进:次数多且响亮、高亢,甚至是叮当声或金属声。二研究内容---观察方法及指标(3)住院时间:以实际住院天数计算。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项目在设计初是针对所有直肠癌造口术后的患者,但在实施初中发现部分直肠癌患者造口为乙状结肠,部分为回肠末端造口,对同质性要求不够严谨,故在实施早期3例回肠末端造口患者剔除,改为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后造口患者。此3例患者剔除本研究,因此本研究干预组45例、对照组15例纳入统计学分析。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选取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于我科住院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编码均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B组(电针护理组)、C组(艾灸护理组)和D组(电针+艾灸护理组)各1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5.87±2.17岁,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检验符合方差齐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四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经针灸治疗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肛门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联合灸法治疗组较其他明显缩短(P<0.05),而单一灸法组与常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四组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x(—)±s,h)•组别例数肠鸣音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A组153.40±1.124.07±1.444.73±1.4427.40±7.78•B组152.93±0.96*3.67±1.18*4.73±1.3429.20±8.30•C组153.07±0.96*3.67±1.11*4.93±1.5327.27±6.57•D组152.20±0.41*#△2.47±0.64*#△3.53±1.06*#△20.93±7.03*#△••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与电针灸组比较,#P0.05;与艾灸组比较,△P0.05。。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二研究内容---研究结论•本课题经验性总结多年的中医特色护理,探讨电针与艾灸联合应用对直肠癌造口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通过实验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护理组、电针护理组、艾灸护理组与电针+艾灸护理组各15例,发现经特殊治疗后患者第一次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排便时间与住院天数方面,联合治疗组显著减低,而单一治疗组或常规组均无显著差异;对比术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电针联合艾灸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水平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电针艾灸联合治疗能明显缩短肠造口病人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从而为直肠癌术后中医护理提供临床支撑。三预期考核指标•一、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3篇•二、探讨电针、艾灸联合护理促进增加局部血管血运、促进血清活性肠肽含量的疗效效果,并揭示出其机制。四完成情况一、制定并不断优化电针艾灸联合在治疗直肠癌造口术后快速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将不断优化的电针艾灸联合的护理诊疗方案在临床广泛推广。二、完成电针艾灸联合对直肠癌造口术后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60例临床护理观察。三、在国内核心期刊投稿篇,待审稿。四、课题期间培养课题组成员研究生名(名毕业,名在读),中级职称名。五经费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