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双重劳动关系姓名:喻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商法学指导教师:刘俊20070401论双重劳动关系作者:喻婵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向淑青劳动派遣制度研究2009劳动派遣作为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因其高度弹性化及用工低成本等优势在世界各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成为传统就业模式的重要补充。起源于美国的劳动派遣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引进中国后发展势头迅猛。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劳动派遣业发展较迅速。使用劳动派遣的行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从服务业到制造业,乃至建筑业都能见到大量劳动派遣用工的现象。从从事劳动派遣行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来看,主要还是以低端的技能型的劳动力为主。劳动派遣目前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法律政策的视野。在缺乏充分的法律规制的情况下,劳动派遣行业在运作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总体而言,主要存在劳动派遣行业市场的混杂无序发展、派遣劳动者与企业正式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待遇严重,雇主责任难以落实,劳动派遣关系中三方主体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制约劳动派遣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如何应对解决这些难题进而引导劳动派遣业在我国健康发展呢?为了深入而全面地解决这个问题,本论文分五个章节对其进行研究:第一章从劳动派遣制度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将劳动派遣与职业介绍、承揽、业务借调及人事代理等概念的比较,明晰劳动派遣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劳动派遣中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劳动派遣的法律性质。要想对劳动派遣制度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以更好地保护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解剖劳动派遣中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的法律关系。在劳动派遣三方关系中,要派机构与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探讨这种关系是对加强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的关键。派遣劳动者与要派机构问究竟有无劳动关系存在,学界主要有一重劳动关系说和双重劳动关系说。其中一重劳动关系说又分为劳务给付请求权让与说、真正利他契约说和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在分析比较这几种学说之后,笔者更倾向于“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因为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凸显了劳动派遣中劳动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与该问题的其它学说相比,该学说的理论架构既易使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与我国现有的劳动法规体系接轨,又使劳动者权益在双层雇主的责任下得以充分保障。第二、三两章分别对以德国、法国、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例进行比较研究。抛开对具体概念、定性的争论,从对两大法系国家关于劳动派遣法律规制的具体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找寻隐含在各自背后的法学、制度学思考将有助于我们理顺自己的思路,以期将其尽早制度化。在对劳动派遣行业范围的限制、劳动派遣的期限限制、劳动派遣机构的市场准入规范、对派遣劳动者结社权的保障和派遣机构与要派机构的责任分担这五部分的具体比较之后发现,无论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其法律均对劳动派遣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尽管从其立法模式到具体制度的安排上两大法系国家风格迥异,各有侧重,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为劳动派遣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规范制度。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劳动派遣的规制现状中,吸取有益成果,尤其在劳动派遣机构的市场准入、劳动派遣关系、雇主责任等多方面启示颇大。第一,现阶段我国劳动派遣应当侧重于强化规制。对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劳动派遣制度的规制目前都趋于宽松的情况我们要认真分析对待。第二,劳动派遣的双刃剑特质要求法律必须对其进行严谨的规制。大陆法系国家对劳动派遣行业范围、派遣期限以及劳动派遣行业市场准入管理方面的严管机制值得我们借鉴。第三,明确雇主责任的分担。无论我国采取哪种立法模式来规范我国的劳动派遣制度,如何明确雇主责任的分担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第四章在结合我国劳动派遣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的先进制度设计,提出劳动派遣进行专门立法规制的思考。从目前我国劳动派遣业的发展、我国劳动派遣制度立法现状出发,笔者认为现在我们亟需制定专门的劳动派遣法对这一行业进行规范。在专门立法过程中要遵循平等和生存权两大立法理念,坚持补充性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家强制相结合原则及劳动派遣业的发展与劳动者权利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劳动派遣立法中,必须对可以进行劳动派遣的业务范围做适当的限制,区分劳动派遣类型,严格派遣机构的市场准入,合理分配雇主的安全卫生义务。第五章为结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劳动派遣这一用工方式对转型时期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起到了不小的调节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作为传统就业模式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究竟在现阶段如何规制劳动派遣制度来引导其更加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专门对其进行规制有利于保障劳动派遣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6da293f4-7e65-43d4-8b7b-9dfb009d9dc6下载时间:201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