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社会学人才培养-学术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建设与人才培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李群教授专题讲座社会建设与人才培养•一、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二、社会建设的涵义和主要内容•三、加强社会建设措施•四、社会建设需要专门人才一、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说起:•有两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二是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个很重要的新概念•社会建设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变为包括了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新格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则明确把社会建设单辟一章,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并列。•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把加强社会建设写进党章总纲里。二、社会建设的涵义和主要内容•(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一个多义词,有三种含义: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概念•1.大社会的概念•这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把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都称作社会领域。它从内容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从范围上等同于国家整体。2.中社会的概念•这是和经济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称作社会发展领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的社会概念、我国制定的五年计划叫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的社会概念,就是中社会意义上的概念。•3.小社会概念•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不仅区别于经济,也区别于政治和文化领域;不仅区别于个人,也区别于国家。•社会学上称为“社会生活”。(二)社会建设的概念•1.社会建设的定义•社会建设主要有两种界定思路:•一是从主体角度出发去定义。如“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二是从正向和逆向角度出发去定义。•如社会建设可以理解为: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其中包括:•(1)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等;•(2)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平和公正;•(3)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4)社会建设的保证,是社会安全运行,包括社会安全阀构建;•(5)社会建设的动员机制,是建立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6)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管理,主要是对社会运行进行科学管理,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非常宽广、深刻。2.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一般认为社会建设不同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狭义的社会领域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大社会领域的建设;•社会建设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社会建设就是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指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思想文化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3.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从1982年开始,我国在制定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冠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那么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异同何在呢?•一般说来,社会发展强调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性,侧重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及趋势,而社会建设强调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能动性,侧重于社会行动、主体目标。•两者统一表现为: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们主观能动进行的各项建设来推进的。(三)社会建设的内容•社会建设可以分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实体建设,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的制度建设。•具体如下:1.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要协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建设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不可能实现,反过来,社会的建设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又有力地支撑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是第一产业占11.7%,第二产业占48.9%,第三产业占39.4%。但是我国的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06年我国人口的城乡结构是56.1:43.9;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42.6%,非农就业的劳力占57.4%,其中第二产业劳力占25.2%,第三产业劳力占32.2%。•社会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志性指标是社会中间阶层(或称中产阶层)的比重。2006年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约占22%,离工业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差距还很大。•总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存在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当今中国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结构性根源。2.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社会现象。通常有垂直流动(社会地位上升或下降)和水平流动(社会地位基本相同)。在农业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先赋性因素决定,而且世代相替,如“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这种社会称之为封闭型社会。•在工业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拓展,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演变,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岗位,需要社会流动的加决。只有通过社会流动,新的社会岗位才会有人去充实,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个人通过学习和努力奋斗,可以实现上升流动,达到获得更高层次的社会岗位的愿望,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后致性因素决定,这种社会被称为开放型社会。3.社会组织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成员都分属于这样那样的社会组织,许多人同时是多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中国原来是个农业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社会组织很不发达,有人形容是“一盘散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城市的企事业和机关实行单位制,在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从而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了。•改革开放后,单位制式微,“单位人”成了“社会人”;农村人民公社解散,改为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绝大多数农民回到一家一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很多村几年也开不起一个群众会。当今中国,客观上需要在新的条件下,用新的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据统计,到2006年9月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5万个,基金会1057个,共计33万个。每万人不到2.5个(美国为52个,法国为110个,阿根廷25个),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很不利的。4.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迁,社会利益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要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很难都能得到充分实现,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统筹协调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机制,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阶层、群体个人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民意民求的表达渠道,使社情民意能够畅通上达。要改革创新领导干部和上级机关深人基层开展调研的方式和惯例,使领导干部和上级机关能及时、正确了解真实的下情和民间疾苦。•二是要建立新形势下的劳资之间、干群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机制。•在工业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社会关系是劳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来,因为多种原因,劳资关系直到现在还不和谐,工人处于弱势地位,已占产业工人阶层多数的农民工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基本权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引发出很多社会矛盾。•2008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是有利于农民工维权的,但遭到资方的抵制,像华为、沃尔玛等这样的大型企业也玩花样图规避,势孤力单的农民工个人如何抵御?历史的经验是要建立政府、资方、劳方三方代表平等对话协商的机制,要有谈判对话的平台,工人、农民工要有组织,要有代表,否则即使有了像劳动合同法这样的好法,也难以维护弱者权益。•三是要创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排查调处的工作制度。•大中城市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密切关注本地各主要阶层、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关系的变化状况,做出分析和判断,及时采取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5.社会事业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般把教育、卫生、科研、文化、艺术、体育机构称为社会事业单位,与经济领域的企业单位并称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事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和前途。因为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面对的是全体民众,所以在国外也称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使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地区和有些部门把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到唯一的地步,致使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了,出现了诸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专门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非常正确。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社会的稳定器、安全网。同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同,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除了仍会遇到旱涝、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外,还会遇到经济危机、战争、核泄漏、瘟疫、社会动乱等社会风险。•公民个人也会遇到失业、伤残、疾病、年老、贫困等个人和家庭难以抗拒的困难。所以必须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使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救助和服务。•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仿照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19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行改革。19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十六大以后,在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说,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社会统筹层次低,城乡差距很大,地区间差距也很大,这与经济发展和广大居民迫切需要很不适应。•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基本生活”的目标,这个任务是很重很艰巨的。7.社区建设•社区主要是指基层政权、基层组织治理形式。•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公社改为乡镇,大队变为行政村,生产队变为村民小组,三级治理的组织架构未变。19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九亿农民是有组织的。现在基层组织治理问题,主要是在城区。•198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化发展很快,1978年我国只有220个城市,1.2亿城镇人口;•2006年各类城市数量达到662个,城镇人口增加到5.8亿人,其中有城市户籍的共3.7亿人,无本市户籍的常住人口2.1亿人。28年间,城市人口增加4.6亿人,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增加2.5亿人。几亿人住进城镇来了,但是多数是无组织的,只有公安系统有个统计数。•目前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市以下设区、县,区、县以下设街道、乡镇,街道以下设居民委员会,也称社区委员会(上海把街道称为社区,居委会称小区)。在北京,1990年代以前的居委会是没有脱产干部的,也没有党组织。•近几年由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派出脱产干部(事业单位编制),建立党组织,管辖数千居民,正在逐步把居民组织起来。•有很多大中城市,因为各种原因,在城区中有很多城中村,街道办事处以下,既有居委会,也有村民委员会。像深圳、东莞等城市,实有居民已超过1000万人了,但相应的基层组织还未建立起来。•如深圳有个布吉镇(2004年改为布吉街道办事处),有110万居民,实际已是个大城市的规模,但仍是街道办事处的架构,只有80名干部编制,下面有居委会(社区)也有村民委员会。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进行社会建设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实在是为难。•全国2000多个县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