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课程地位(学科地位)《劳动关系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和劳动实践发展的学问。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劳动力市场越发达,劳动关系的问题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劳动关系课程介绍•历史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未来展望WTO与国际劳工标准和谐的劳动关系课程现状(学科现状)《劳动关系》在国外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和课程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外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出版大量的教材、专著。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开始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韦伯夫妇和康芒斯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劳动关系问题。到40年代中期,劳动关系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渐趋成熟。到了50年代末,形成了较完整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我国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甚至是禁区。对国外理论只是介绍;国内的研究停留在表层。国外劳动关系主要研究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国内研究劳动关系主要限于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一般规律的学科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系统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理论: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Ⅰ:劳动关系的环境: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系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技术状况。其中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状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政治环境: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党、政府和法律等因素。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财富、社会教育和社会等级状况等因素。研究内容Ⅱ: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劳动关系的三方: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资方(雇主和雇主组织)、政府。劳动关系学主要研究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主体的基本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包括各主体的构成状况、权力义务、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以及劳动关系各主体之间关系处理得原则和方式,各方的劳动关系策略等。劳方:劳动者、工会资方:雇主、雇主组织政府:劳动关系的协调者、规制者、监督者、损害控制者、调节与仲裁者研究内容Ⅲ:劳动关系的运行:劳动关系系统的各方主体参与劳动关系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劳动关系的协调:指如何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使劳动关系能够在社会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劳动关系的运行包括:就业制度和劳动合同、劳动管理和企业规则、雇佣规则和条件、劳动权力和义务。运行规则:程序规则、实体规则运行方式: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民主参与和三方机制调整方式:法律调整、行政调整、社会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Ⅳ: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劳动关系系统运行过程中最后的阶段。主要借助于法律手段和法律途径,如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业行为制度、不正当行为救济制度。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矛盾处理方式和程序授课方式•内容研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要求•保证上课出勤•提前准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关注相关新闻课程时间分布•课程时间分布:本学期17周参考书:•[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动与雇主》(第5版)李丽林李俊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左祥琦编著,《劳动关系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李剑锋编著,《劳动关系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国法制出版社课程内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章劳动者和工会•第四章雇主•第五章政府•第六章劳动合同•第七章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第八章劳动争议处理•第九章三方协商机制第一章导论•引例:为了举办史上最差奥运会,巴西警察也是拼了!晋江市一家企业在工厂大门前摆出招聘长龙,然而招聘人员比应聘人员还多。案例:民工潮和民工荒——民工荒案例:民工荒是恶劣劳动关系的苦果吗?•从3月份开始,广东省制鞋、玩具和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开始感到普通工人尤其是女工缺乏。7~8月份开始达到高峰,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福建、浙江等省也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同时,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给出了多方面的解释,其中有很多人认为目前农民工与其雇主之间恶劣的劳动关系状况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1.1劳动关系概述1.1.1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必须具备如下内涵:(1)形成劳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劳动。(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力的提供者(3)劳动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4)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就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资关系:突出劳资区别一般是指私有制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体现的是雇佣工人和企业主(雇主)的关系。这一关系即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也包括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其特点是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但具有某种对抗的意义。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劳工关系(台湾地区、海外华人学者):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劳动关系是劳工为重点和核心的关系,强调劳工的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重集体的劳动关系,也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协商的过程。我国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学者,更多使用这一概念。劳使关系(日本)是日本人所创造的一个日语汉字名词,意为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就字义而言,劳使关系更能准确地表述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的内涵。这一新概念的用意并不是只从语义的准确性考虑,而且还有用一个中性的、更温和的名词来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的意义。在日本的劳动法学著述的具体行文中,劳使关系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雇佣关系:个别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受雇者与雇主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主要是指个别的劳动关系,一般不包括集体的劳动关系。一些不赞同工会的学者通常喜欢用这一概念。这种劳动关系又被称之为雇佣关系。员工关系(人力资源学角度):以资方为中心又称雇员关系。这一概念与劳雇关系相近,所强调的是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其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排斥工会。是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所提出的一个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和谐与合作,是这一概念所蕴涵的精神。产业关系:中文又译为工业关系。原义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同于劳资关系,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广义则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劳资双方,而且还包括政府一方,是所谓三方关系。劳动关系的不同称谓强调的重点劳资关系相对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而言,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两者之间的对立地位。劳工关系更加强调劳工的地位,突出劳动者和雇佣方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为重点和核心展开的。劳雇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用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个体的劳动关系,一般不包括集体的劳动关系。劳使关系强调技术性意义,减少价值判断,显得中性、温和。雇员关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概念。强调以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注重个体层次上雇主与雇员的交流,蕴含了和谐与合作的精神。产业关系泛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强调劳资双方及其相关组织在工作场所和在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它可以形成于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也可能是自然人与法人之间,并且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广义主体雇员雇员个体雇员团体工会雇员协会职业协会雇主单个管理方雇主组织政府狭义主体1.1.2劳动关系的主体、客体及表现形式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劳动者。•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雇员的范围: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等等。但自由职业者和自雇佣者不属于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员工。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团体•雇员团体: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其中工会是雇员团体的最主要的形式。•雇员协会:往往是在一个就业组织内部形成的,如基于某一兴趣而组织的员工俱乐部等,也包括企业的非正式组织。•职业协会:由跨企业、跨行业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雇员组成的组织。劳动关系的主体——雇主和雇主组织•雇主:也称为“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思考:雇主的范围?在就业组织中,哪些人属于雇主?•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是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和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而是通过集体谈判、劳动争议或政治、选举、立法活动间接影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主体——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度有以下四种:•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1.1.3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1.1.4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和类型个别劳动关系(基础构成):在具体的企业或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本质和最一般的构成形态集体劳动关系(核心构成):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交涉、谈判和协商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是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系统中核心的劳动关系构成形态。社会劳动关系(总体构成):指一个大的产业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劳动关系。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劳工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劳动关系层级结构工会雇主会员工人工会内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劳方企业劳动关系结构劳动关系的类型划分劳动关系的主要标准及类型划分标准划分的类型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均势型劳动关系倾斜型劳动关系政府援助型劳动关系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不同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1.2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保守到激进的顺序依次为:•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五个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雇员和管理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五个学派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员工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员工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岐;•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到方面各执一词。一、各学派的主要观点(一)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上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该学派认为,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将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新保守派认为具有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同时他们又能够相互协调这些些目标。因为: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自由和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