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班学习研讨发言提纲中青班学习研讨发言提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篇体现着这“四性”,处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是一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体现着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21个专题、109篇著作,篇篇直面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进而深刻回答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课题。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出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绩;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第四卷用10篇光辉著作,全面阐释弘扬全人类社会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贯穿着强烈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正定足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到第四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5篇著作,人民性始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从人民性角度学深悟透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在政治建设上,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经济建设上,就是要发挥好黄山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生态、区位优势,以创意创新推动精致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谋求实实在在、能够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让黄山成为小平同志提出的“全国最富的地方”;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徽州文化金字招牌,弘扬徽州文化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在社会建设上,就是要努力办好民生事业,扎实抓好11项暖民心行动,依法依规、将心比心做好信访工作,聚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就是要牢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把黄山的好山好水一代代传下去,实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性。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如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每篇著作、每个论述、每个观点,都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这一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导向是矛盾观点的延伸,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性的重要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针对党的十八大之前一度出现的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针对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提出“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针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提出“三去一降一补”,针对科技卡脖子问题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从屯溪区来看,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格局的影响,随着大交通便利,屯溪与沪苏浙先发地区尤其是杭州的距离大大拉近,同时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也在显现,如何增强集散功能、实现错位发展面临考验;产业体系的脆弱,旅游和服务业单腿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房地产业占比过大,在疫情冲击下的压力更加显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面临考验;城乡发展的失衡,作为中心城区长期重视城市建设,在乡村建设上用力不足,加之没有经过这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洗礼,一些乡村资产不足、产业不足、动力不足,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内生动力面临考验,等等。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必须带着这些问题,把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起来,把“道”与“器”结合起来,不当清谈客、要当实干家,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方法路径,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展现着鲜明的开放性。恩格斯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纵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到四卷,本身就是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过程。比如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看,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七个坚持”,2022年出版《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进一步梳理为十三个方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中国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地方的发展各有千秋,我们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总之,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键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